阅读历史 |

第419章 考题(3 / 3)

加入书签

王刘濞!

没错;

就是那个一棋盘,砸死人家王太子的先孝景皇帝,曾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哭着哀悼过吴楚之乱的始作俑者!

至于原因,还是那句话:天大地大,人命最大。

老刘家的天子和老六家的匹夫,那肯定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毫无可比性。

但在老刘家内部,宗亲对宗亲的时候,最关键的就不再是对错了,而往往是“死者为大”这四个大字。

先帝当然是“对”的,是正义的、神圣的。

但刘濞死了。

且不论他干了什么,什么吴不吴楚之乱——关键是他死了。

哪怕是叛乱失败后,于败逃被人借了项上人头,那也毕竟是死了。

既然死了,那先帝老爷子即便对各路平乱大军,下大了血腥味极浓的“深入多杀为要”的核心纲领,也不得不假惺惺的抹把泪,然后感叹几句:吴王濞,宗亲长者也;

其薨,朕哀痛不能自已,以为国失臂膀矣……

就是这么抽象!

虽然还不至于说是谁死谁有理,但也起码是“死了平白多占三分理,对方平白多生三分心虚”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这种民风刚烈的时代,也就只有那些如蛀虫般,趴在国家身上吸血的贵族,才会觉得这是一份荣耀。

再有,便是其他群体,本身也不需要通过科举的渠道,来达成个人的志向;

汉家也不需要在科举上照顾其他群体——对于这些群体,汉家有无数其他渠道,来提供更体面、更尊重他们的照顾。

比如烈士遗孤——刘荣的羽林、虎贲两部都尉,至今都还维持着只接受英烈之后的单一兵源。

剩下的各个群体,也都有着各自相应的、符合他们身份的受照顾渠道。

于是,此事便在朝堂内外全当没看到,以及公侯贵戚沾沾自喜当中定了下来。

之后两轮科举的题目,刘荣也不出意外的大包大揽。

——二轮科举,主要偏重更近一步的文学素养,以及算术在具体政务操作中的应用。

三轮,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殿试……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