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9章 考题(1 / 3)

加入书签

第419章 考题

天子荣新元二年,秋八月十四。

距离华夏历史上的首次秋闱,仅仅只剩六天,本次秋闱的地点才终于确定下来。

根据朝堂官方拟定的方案,本次考举分三轮,分别于秋八月二十、二十三,以及二十八日举行。

考试地点由还未被正式拆分的内史属衙,按考场大小划分。

甲考场,位于长安西郊,上林苑外围区域,一处被荒废的旧军营,共容纳两千名考生;

乙、丙、丁三个考场,均位于蓝田县附近。

作为并不曾被荒废,却也并非日常使用的大型军事重镇,蓝田一带的军营、校场,无疑是完美解决了本次科举的场地问题。

三个考场分别位于蓝田县城东、西、北三侧,是用于‘非常时期’大军集结的军营。

这三个考场,总共容纳了九千名考生。

至此,甲乙丙丁四个考场,便已是容纳了一万一千名考生。

却依旧还有考生没有安排完。

所以,内史属衙不得不上书天子,借用了长安南郊,原属于南军的一处老旧军营。

曾几何时——也就是太祖高皇帝年间,拥有五部校尉,共计一万兵马编制的南军,也是和北军七校不相上下的禁卫武装。

但随着吕太后驾崩,诸吕祸乱长安,太尉周勃一句‘刘氏左袒’,便率领北军冲击宿卫未央宫的南军;

尤其是周勃率领下的北军最终得胜,成为‘平乱王师’,南军却损兵折将不说,还被判定为‘助纣为虐’的乱贼余孽后,号称长安两支禁军之一的南军,其实早就今时不同往日了。

太宗皇帝年间,南军在整个权利决策层或有意、或无意的推动下,逐渐发展为了丰沛元从、山东父老们安排自家不屑子弟的集中营。

时至今日,旧丰沛元从群体,也基本已经形成了固有概念。

——凡族中子弟,能学兵法学兵法,没天赋的就习武;

习武都没天赋的,就从文。

再不行,就塞进皇宫里‘荫为郎’,镀一层金出来,然后去混官场。

实在实在不行了——以上这种种道路没一个走的通了,兵法看不懂、武艺练不好、文才学不会;

乃至于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没有、察言观色都不会的高纯度废物,就只能塞进南军去混日子了。

这也就使得南军,作为曾经与北军起名的精锐禁军,便不可避免的、愈发便的懒散、懈怠。

战不战斗力且先不说——整个军营几千号人,愣是找不出几个不刺儿头的。

就这么发展了几十年,到如今刘荣即立,南军,基本已经不配被称之为‘军’了。

原本五部校尉的编制,也从曾经,每校都超编至两千人,共计万人,变成了如今,只有一部校尉满编一千人,其余四校总共只能凑出不到两千人的境地。

原本可以容纳一万人便只得南军大营,如今却只有不到三千‘山东父老’‘丰沛元从’家的纨绔子弟,自然空出了一大半。

临时征调其中的一半区域,塞进去三千考生,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算上这三千,本场考举的总报考人数,便已经高达一万四千。

基本已经到顶了。

至于至今都还没抵达长安,要在未来三日陆续赶来的考生,内史属衙也没搞一刀切,而是在长安城东郊的霸上一代,原属于霸上军的霸上营,设了一个‘预备考场’。

如果未来几日,多出来的考生超过五百人,这个考场就将被启用。

若是达不到五百人,则会被安排到长安西城门外,一片属于少府的卸货区,来作为临时考场。

总的来说,时间、地点,都已经安排完成。

唯独考题,在朝中又引起了一阵不小的争执。

最终,刘荣力排众议,亲自定下了三轮科举的考题组成结构,以及难度系数。

第一轮考试,分为文述、算术、自述三个模块。

文述模块,顾名思义,是根据考题给出的内容,做出总结概要性质的叙述。

大概是:考题描述了某一事件的具体经过,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用尽可能精炼的文字,形容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很显然,这是一道扫盲题。

只要认字儿,读得懂题目,且有点语言组织能力,外加能把组织好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这道题就不会有问题。

这个模块分两道题,各十五分,共计三十分。

第二个模块:算术,则不必赘述——以基本的加减乘除法,分出十道题,每题三分,共三十分。

最后一个模块,算是首轮科举唯一有点难度,同时也是唯一能体现出考生文学素养差距的题目。

——自述。

分三道题——自我介绍,家庭背景介绍,以及,讲述随便一件往事。

这三道题,前两道各十分,最后一道二十分,模块总分四十分。

如此组成总分一百分的首轮考卷,以六十分为合格,九十分为优秀。

这个分数组成,刘荣也算是深思熟虑。

——一百分的卷子,拿够六十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