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章 科学教育,江南蒙学(求订阅!)(2 / 3)

加入书签

么天下一定大乱。

“想要吏治清明,难呐!”

朱元璋叹息一口气,招呼朱樉坐下说话。

“空印一事,你应该也有所耳闻,涉及其中的官吏,仅仅是初步查出的就有近千人!”

“你叫咱如何处理是好!”

这确实非常麻烦。

如今大明官员,约莫一万多人。

一次性干掉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之间的官员。

绝对会对大明原先就不甚完善的官僚机器,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

“坐牢、流放、苦役、再教育。”

朱樉脱口而出几种不同的刑罚方式。

“就看父皇您想要达到何种目的。”

贪腐之事,不可不罚。

尤其是大明初立,不确立正确的官场观念。

那后世的帝王,也就很难纠正贪腐的不正之风。

朱元璋:“咱要天下官吏,皆为清官,认真为民做事。”

“你觉得该如何做?”

老朱这是又反过来,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朱樉的回答,也很有自我特色。

“方法说来既难,也简单的很。”

“创办从开蒙到太学的一系列学校,大兴教育。”

“让这天下人人都能读书。”

“自然也就能够从中选拔出一批没有根基、身家清白的官吏。”

如今官场上的种种乱象。

很大程度上,和官僚们背后错综复杂的出身、利益团体有很大关系。

相当多的官员,都受到豪强大族的投献影响。

大族能够在宋元传承至今。

其他方面,可能不甚熟练。

但是在收买官员这方面,绝对是顶级水平。

投其所好,都是低级玩法。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高端玩法,先是引诱对方爱上某项娱乐。

诸如,蹴鞠、锤丸、马球等等。

然后再送上好各类用具。

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不爱体育,爱好书法、字画等,也是同理。

“咱如何不知道,创办学校能够解决此事!”

朱元璋中气十足道:

“且不说合格的官吏,从开蒙到上任少说也要十几年时间。”

“再就是,哪来的那么多钱,来创办学校!”

缺钱的问题,从朱樉向朱元璋力推火器改革的时候,就逐现端倪。

只不过当时,朱樉通过高超的工业化统筹生产规划。

通过大量自产的方式。

避免了换装过程中,产生高昂的费用支出。

即使是这样,光是给京师周围的十几万大军换装。

就耗费数十万两银子。

这已经是尽全力压缩预算的结果。

如果按照朱樉建设秦王军那样改制。

这十几万大军,恐怕要数百万两银子。

以如今大明还没恢复过来的国力,几乎要耗掉一整年的国家财政收入。

“要不你也借咱点银子?”

朱元璋半开玩笑,半认真:“咱也像朱棣那小子一样,和你小子一起建学校?”

建学校,确实是朱樉一直想做。

但却没放开手去做的事情之一。

原因也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师资力量。

朱樉到现在真正带出来的学生。

总共还不到五十个人。

他们大多数,也只是达到后世普通高中生的知识水平。

就这,已经能够在关中的数十上百座工坊矿场内,上任总工,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放在大明,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教育乃百年大计,儿臣恐怕不宜插手吧?”

朱樉缓缓道,自己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是装装样子,还是真的想让自己办学。

毕竟他已经明白教育操持在个人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门生,在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裙带关系。

“况且儿臣如今摊子铺的太大,恐怕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建设学校。”

“儿臣最多也只能拿出五万两,在江南开设百家启蒙学堂。”

老朱发话,真要是一毛不拔,也不太好。

朱樉算了算手上的余钱。

在不影响关中和西北的建设和战事的情况下,大概还能拿出二十多万两。

留下一些预备不时之需外。

五万两,也几乎是朱樉的极限了。

“不过学堂的教材,儿臣想自己来写。”

“还有教习人选,儿臣也有些心属。”

既然都自己开办学堂了,那就没必要再搞程朱理学那一套。

教出来的人,也不能满足朱樉的需要。

“你有心了。”

朱元璋也有心腹在朱樉手下,接受过全套科学教育。

自然清楚,朱樉教的这一套东西,比起程朱理学要好学很多。

程朱理学,是一整套非常抽象化、系统化的哲学体系。

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学的通。

能够学以致用的人,那就更少了。

难度堪比手握质能方程,要你实际制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