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一章 反覆名藉藉,一朝天下知5(3 / 4)

加入书签

3年)秋7月,(曹操)治兵,遂西征刘备,9月,至长安。--《魏书武帝纪》

而且自从建安2十3年(218)9月至建安2十5年(220)正月,曹操始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再未返回邺县,最终病死在洛阳。

换言之,曹操远在天边,身在邺县的魏讽,与身在许县的陈祎,却有谋反之举。

如此荒谬的记载,可谓漏洞百出。

且魏讽身为曹操的沛国老乡,得到破格提拔,乃至“名重当世,倾动邺都”;

魏讽感激还来不及,谋逆作甚?

陈祎则是长乐卫尉,天子近卫。

按《后汉书》记载,宿卫汉帝者,都是曹氏勋戚子弟。

自(献)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后汉书皇后纪》

可见记载甚少的陈祎,很可能也是谯沛人,甚至可能干脆就是曹操的亲戚。

这样的出身,又有何谋逆动机?

可见所谓的“魏讽勾结陈祎谋逆”,纯系胡言,不可置信。

那么问题来了。

魏讽谋反…这幌子底下,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上1章提过:

其1是在关羽北伐(219)的背景下,打击具有“荆州背景”的曹魏士人。

其2是曹操在暮年,替储君曹丕肃清外患,即曹植党人。

先谈谈镇压荆州背景的士人。

魏讽案发生在邺县,由留守后方的曹丕主持发动。在该案中罹难的士人,有刘伟、张泉、王粲2子。在该案中受到波及但未被杀害的士人,有中尉杨俊与相国钟繇。

上述5人的出身与背景,可以比较清晰地解释魏讽案的本质。

(1)刘伟

刘伟是荆州南阳人,其兄刘廙被隐居当地的颍川司马徽所器重,其兄刘望之又被荆州牧刘表征辟为从事(高级州吏)。

可知刘伟家族具备典型的荆州色彩。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廙兄(刘)望之,有名于世,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廙弟(刘)伟为(魏)讽所引,当相坐诛。--《魏书刘廙传》

(2)张泉

张泉是凉州武威人,扬武将军张绣嗣子。张绣曾经长期客居南阳,助战刘表。被荀攸称作“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还曾在宛城之战(197)中大败曹操,杀其子侄;又在安众之战(198)中与刘表合兵,共御曹操。

(荀)攸曰:“(张)绣仰食于(刘)表,势必离。若急之,必相救。”太祖不从,(刘)表果救(张)绣。--《魏书荀攸传》

3月,(曹)公围张绣于穰。夏5月,刘表遣兵救(张)绣。--《魏书武帝纪》

(3)王粲

王粲是兖州山阳人,亦曾投靠刘表。

(王粲)乃之荆州,依刘表。--《魏书王粲传》

虽然按《王粲传》的记载,他在荆州时颇受刘表打压,但从王粲有资格劝谏刘琮归降来看,他在荆州内部的地位,应该还是比较高的。被刘表打压之言,也可能是事后的附会之语,为了与“荆州故吏”的身份撇开干系。

(刘)表以(王)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刘)表卒,(王)粲劝表子(刘)琮,令归太祖。--《魏书王粲传》

总而言之,在魏讽案中被杀掉的重量级人物,均具备“仕宦荆州”的身份背景。

这与彼时的大环境有关。

建安2十4年(219)9月,正是关羽破斩庞德,生擒于禁,水淹7军,威震华夏的时刻。

同年十月,6浑群盗已经开始响应关羽,还遥受印号,甚至打算袭击许县,劫持天子南下。

(2十4年)秋,大霖雨,汉水汎溢,(于)禁所督7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6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蜀书关羽传》

须知,在建安2十3年(218)许县已经发生过1次叛乱,彼时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金祎等人发动兵变,打算挟持天子投奔荆州,依附关羽。

(耿纪、金祎)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3辅决录注》

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等,谋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资治通鉴》

耿纪之乱声势颇大,彼时(218)连许县的留府长史(即2号人物)王必都被乱兵杀了。曹操闻讯惊惧交加,将许县的大臣械送至邺,尽数屠戮。

在关羽兵出南郡,威震华夏的时刻(219),不仅民心思变,恐怕连许县与邺县的汉官,也不免“春心荡漾”。在此背景下,留守邺县的曹丕,必须彻底肃清阵营内部的“潜在坏分子”,那些具备了“荆州背景”的士人,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开刀对象。

再谈谈曹操临终,替嗣君铺路的问题。

除了上述被诛杀的要犯,还有1些人物,虽然也牵涉进魏讽案,但并未被杀,而是遭遇贬谪。

其1是杨俊,其2是钟繇。

但这两个人物的贬谪原因,又各不相同。

(1)杨俊

杨俊遭遇贬谪的原因,名义上是他办事不利,没有提前发现魏讽的阴谋。实际是因为他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