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8章圣德昭彰(1 / 2)

加入书签

当时彩笔撼江关,

数子声名天地间。

讵料章遭贝锦,

偏教冰雪炼朱颜。

廿年苦语三更尽,

万里流人二月还。

不信娥眉真见赎,

感恩我亦泪潺湲。

“二十三年,故友依旧,若非诸位年兄康慨相助,四处奔走,吴某如何能得出牢笼?从那宁古塔苦寒之地返回江南,还请诸位年兄受愚弟一礼,千言万语,只在这一杯酒里,吴某先干为敬。”

姑苏,红豆山庄,年仅四十八岁的苏州才子吴兆骞强忍着几乎流到脸颊的泪水,端起面前的酒杯就是一饮而尽。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吴兆骞这泪不是伤心的泪,而是感动的泪。

吴兆骞是姑苏吴江人,字汉槎号季子,其家族也是苏州有数的名门望族,甲申之变,胡骑飞渡,江南人领袖钱谦益因水太凉、头皮痒,率先薅发投清,江南士绅望风景从,苏州吴家也不甘人后,把头发一剃也当了大清的顺民,年仅十岁的吴兆骞自然而然地就跟着自家长辈剃了发。

当顺民好啊,当顺民不光能保有家业,还可以参加科举,运气好还能在新朝混个官职,光宗耀祖。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啊,人有旦夕祸福,打小就接受新朝思想教育的吴世骞在二十五岁那一年,也就是清顺治十四年,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态度,踌躇满志地参加了江宁乡试,可他万万没想到会卷入科场舞弊桉,亏了家里使了银子,再加上他,这才免了死罪,被发配到宁古塔。

二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求取功名的年纪,吴兆骞却只能困在辽东苦寒之地蹉跎岁月,他也曾怨过,也曾恨过,可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对皇帝不满过。

天地君亲师,君父、君父,皇帝就是天下人的父亲,也是他吴兆骞的父亲。

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皇帝纵使处事不公,也是被主持江宁乡试的宜昌阿在广东逼反尚之信,皇帝下令彻查其罪,和他同年的陈维崧、宋德宜趁机上奏朝廷,又花了两千两黄金疏通关系。

皇帝果然从善如流,替他平反昭血,还特旨着他到大学士明珠府上做了幕僚,此次他返回苏州,就是从明珠一起南下时,特意回乡探亲。

“季子兄何故感怀?我等份属同年,本就有通谊之情,如今你得出牢笼,又在明相府上高就,幡然翱翔之日不远,应该高兴才是。”

今天做东的主人钱孺怡见吴兆骞掩面流涕,不免劝慰起来,他本是明朝弘光朝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清顺治朝礼部侍郎钱谦益的小儿子,因其父暮年和明朝延平王郑成功有所勾连,故钱孺怡虽然有些才名,而且还是举人,却一直未能入仕。

此次在红豆山庄设宴招待吴兆骞,也是为了和吴兆骞和陈维崧沟通沟通感情,因为他已经收到江宁巡抚余国柱要在江南搞清欠,以筹集钱粮应对两广战事。

钱孺怡是真的恨,他既恨广西的明贼,又恨广东的尚逆,伪周都覆灭了,你们还折腾什么,放下武器接受朝廷的招抚不好吗?非要在天南兴风作浪,令朝廷不得不在江南收取重税。

二十年前朱国治在江南搞清欠的事,至今钱孺怡还历历在目,多少人士子因为抗税,被朱国治整的破家灭门,吴县才子金圣叹甚至因为哭庙被砍了脑袋,他可以肯定清廷断不会因为他是钱谦益的儿子而不会收他的税,所以他只得求到了吴兆骞和陈维崧等人头上,想着借机和朝廷上炙手可热的明珠明中堂拉上关系,有明中堂在,钱孺怡相信江宁的官断不敢动钱府半根毫毛。

“是啊,季子兄,今日咱们故友重逢,理应高兴才是,来,咱们敬季子兄一杯。”

坐在钱孺怡下首的陈维崧也适时地举起了酒杯,对着在场的一众人才子劝起酒来。

相比于钱孺怡,陈维崧的来头也不小,他爹就是明末鼎鼎大名的复社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不过这陈贞慧的气节却不是钱谦益所能相比的。

清顺治三年,清军南下,陈贞慧毅然参加了反清武装,事败后被清军捕拿至镇江下狱,英勇殉国。

但陈维崧并没有将父亲的血海深仇放在心上,反而在成年后锲而不舍地参加满洲举行的科举,却始终没有中举,不过在此期间却结识了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并引为知己。

直到康熙十七年,吴周军在正面战场多处溃败,清廷统治趋于稳定,康熙为显偃武修之意,特旨开博学鸿词科试,要求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各省督抚布按,凡有学行兼优、辞卓异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均可举兼参加科试。

在纳兰性德和宋德宜二人的推荐下,陈维崧这才侥幸中举,被康熙授封为翰林院检讨,负责修撰明史事宜,因此陈维崧乃是地地道道的明党成员。

“诸位年兄,若非圣德昭彰,愚弟又岂能回返江南,今伪周吴世璠覆灭,国朝海内将安,这杯酒当敬当今圣上,诸君饮胜!”

吴兆骞也端起酒杯,不过他不是应钱孺怡和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