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新旧五斗米教,张昭成背后的势力(1 / 2)
曹爽开口道:“即便是如今的五斗米教在张鲁死后分成新旧两派,但亦是难挡其在魏蜀两国不断壮大,毕竟其根基已成啊!”
杨综接话道:“丞相既如此不知是否应当是否答应张昭成之请?”
曹爽想了想继续道:“不仅要答应他,吾还要见一见那五斗米教的使者,以表明大魏对此事的重视,吾倒要看看这五斗米教到底要玩什么阴谋,张昭成背后的势力到底是谁!”
关于张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想用符、丹为人治病。
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
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着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
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
于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
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
张道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后人称“陵井”(用咸井水熬盐)。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
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罚,以善道治人。
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
张道陵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
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道”是“一”,“一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自张鲁归附武帝,刘备、诸葛亮当政之时消停了很多,
却不想如今却又要开始在蜀地蠢蠢欲动起来,这对蜀国来说是个不好的消息,对大魏来说却是个很好的消息。
而太平道则是创立的晚一些,从东汉和帝开始,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彼此争权夺利,东汉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
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再加上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瘟疫,民众便萌发了“汉室已衰”的感觉,他们盼望有超人间的力量来救助自己。
顺帝、灵帝时,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角在民间活动十多年,聚集了大量信徒。
他自称“大贤良师”,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分区管理,实际上已经开始政教相合。张角用符水咒说治病的方式传道,治好了很多患了疫病的人,故而信徒颇多。
许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争先恐后而来,沿途挤得水泄不通,半途被踩死多人。
对东汉末年摇摇欲坠统治发起第一击的是张角的太平道,紧接着汉中的张修也发动了起义,所不同的张角被灭,张修却保存了五斗米道在汉中的势力,
而当时益州牧刘焉为实现割据一方、扩大自己实力的目的,不惜借助五斗米道的力量,而作为首领的张鲁和张修也想借助益州牧刘焉的力量发展自己,于是二者很快结合。
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张修在与张鲁攻取汉中的战斗中,反被张鲁所袭杀并兼并其图众和领地,这样,五斗米道就完成内部的统一,迎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
刘焉死后,刘璋成为了益州之主。由于刘璋生性软弱,张鲁不再听从刘璋调遣,刘璋恼怒,在幕僚的教唆下,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张鲁与刘璋彻底撕破脸皮,彻底割据汉中自立。
太平道伴随黄巾起义的失败而基本消亡,而五斗米道则成功的存活下来,张道陵的孙子张鲁甚至一度以五斗米教为基础,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占据了汉中之后,为了巩固其在没中的统治便对五斗米教的教义进行了一番修改和损益。
张鲁根据巴蜀的民众信巫的特点,用鬼道来教导他统治下的民众,自己则称为“师君“,寓意自己是所有信徒的领袖。
设立祭酒这一职务来统领部众,不设立任何别的官职如果人数众多则为大祭酒,用区分等级。
而后伴随北方一统天下的大势,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教也跟着北迁的百姓被来到北方并在更加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但随着宗教领袖张鲁的去世,五斗米道中负责传教首徒的祭酒逐渐拥有更大权力,这个庞然大物开始不受控制,并开始分裂为新旧两派,
新派五斗米教开始依附大魏的权贵阶层,用宗教色彩粉饰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并开始宣扬符合王朝统治的忠孝仁义信思想。
同时新派五斗米教还不断打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