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2024.7.14)(1 / 1)
心死了,心才会好好的。
知错能改和心想事成差不多,都难。假如我又知错能改的魔法,我也一定能做到心想事成。奈何奈何!我太拙劣,做不成想要的样子,只能无目的地徘徊。
如果我再次抓住这空中楼阁,势必是要再次失落的,不如一起随缘真的。
睡觉的时候想到了很多点子,可以优化一下我将要做的一些事情,实事求是是好的,利用目标的属性也是好的。
但是梦里还是打打杀杀的,让人感到疲惫。
如果带有目的地读书,那看起来可能效果并没有玩游戏好,一些游戏体现出来的内容更加直接。但是如果记录时间的话,会发现读书消耗的时间少很多。看似快速的方式填充进了大量佐料,让人忘记最开始的目的,还是看书更稳固一些。
职责。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能仅仅看事物好的一面,也要考虑事物不好的一面。做一切事都是在权衡,根本没有所谓的最优解。偷懒的话还是省省吧。
少数人的富必定是以多数人的匮乏为前提的。所以我觉得个人的富贵并不是值得推崇赞扬的事,这一点我支持马克思的说法。
我在图书馆界面随便打上一个关键字,就可以搜到海量资源,但如何利用它们呢?一盘棋局是围绕着一个目的或者多个目的展开的,没有目的,也就没有了下棋的意义。读书也一样吧。自然可以随机搜索,但是由于目标体积过大,自身能力过于小,在最感兴趣的小区域里随机探索是明智之举。
潜藏的资格与明面的资格。一直如此便对么?我再问一个问题吧,错便不对么?这些问题都留给人反思,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我们翻开历史书,发现一个事件的意义,是做完之后很久很久才被后人定义的。在做之前,人们是不知道也很难知道一件事的意义的。
观察会改变轨迹。如果有一个跟踪目标,那么建议少看别的东西,以免引入大量干扰。
证明就是一件没什么意义的事了。如果一件事是真的,大家都不是傻子,自然看得清,如果一件事是假的,证明其真显得苍白,证明其假还是显得多余。清不清白与我没什么意义,我何必自证清白?纯属浪费时间。
定义是不足够的。它无法展现出被定义事物的完整信息,不同的人还是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何用局部的东西代替整体的东西?只能是近似。近似之外的东西,是潜在的规则。自然法则下,人为定义的法则,只是一段不详尽的文字而已。
该抱怨的不是世道,而是整个世界,因为世界运转的规律就是如此。在这里活着,那就是要遵从法则的。你理解不了的东西,另你愤怒难过的东西,并不肮脏。就如同让你喜欢,给予你好处的人与事,并不圣洁。这里是世界,一切就是这样的。区别是,我们相信,如是用人的力量将其改造,收获我们口中的圣洁,驱散我们口中的肮脏。我们可以接受,可以躺平,可以摆烂,可以改造,就是不可以抱怨,因为别人并无义务改造这个属于你的世界。得之幸哉,失之命哉!自己才应该是改变自己世界的主力。
正在发生的事,没有一件是稀奇的么?形式上一直在变,实质上一直没变。
能量加速流转,在流转过程中,顺便把其他事情做了。这个就是世界在做的事情,经济也是如此运行的。世界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化着,未来这一趋势势必更加激烈。
公式一直不变,变化的是使用公式的人和代入公式的变量及其取值范围。
别有用心与拟态,几乎是同时诞生的。一个是捕食者的技能,一个是被捕食者的技能。原理差不多,形式不一样。
剧本是写好的,有梯度的。你每想通一个道理,自己就上一层台阶,然后去接触新的剧本,如果你刷不穿这些固定的剧本,就上不了楼就看不到更远的地方。定式将我们困住了。但如果不懂这些定式,我们又会何去何从?这是个必要的磨砺吧。
痛苦之后,获得的不是怨恨,是体谅。
欲擒故纵是最深的博弈。最有用的东西往往摆在眼皮底下,却一直被冷落。可能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在家附近寻找到过吃的吧。
思维陷阱太多了。占领的是市场,而不是矿山。矿的数量增加只能意味着矿的贬值。现在的话,消耗能力才是矿山。
知识确实可以让人看见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我心里的很多东西都被撕碎了,满地都是垃圾。
操纵天气的人没有在操纵天气,他只是和不懂天气的人,打了一个信息差。
不留些心眼是不行的。
享乐与奉献的贡献度是差不多的,要注意不要过度。
一个细胞完成分裂以后,变成了两个细胞。这两个细胞高度独立,即便有过去的记忆。
利益吸引更多的人到来,超过了承载力,利益就又不见,于是大家再次散开。
几天不唱了,又不怎么会唱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