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一章 又涨价了(1 / 2)

加入书签

进入12月华宏阳和王春年真正体会到了冬天的温暖。潮汕地区地处南方,冬季的气温基本也都是在10度以上,对于已经习惯冬季各种冷法的两个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而更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是晚上睡觉终于没有那种闷热感了,不需要“抗暑抗闷”了。原本视如珍宝的电扇也终于也被转移到了角落得以休息,不再“霸占”着通道让两人进出需要进行跨越动作。  在这一片暖意的冬天,市场也开始眷顾友嘉公司,犹豫徘徊了好几个月的市场渐渐地再一次的按捺不住了。  11月下旬开始市场就开始逐步显现出了各种的迹象,对市场敏感的一些客户立刻感到了这种气氛,开始加大了催款力度积极的筹款,力求保持最大的应变能力。而像顺庆拉丝厂和熊伟这些较大的生产厂家更是不敢怠慢,开始尽可能的调动资金汇入友嘉公司的账户。  整个市场的变化让冯斌鑫和林锐明也感到紧迫感,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运作。七拼八凑的10多万流动资金全部买了30多吨材料,同时趁着时机开始执行款到定价发货政策,以图就此开始真正的确立今后的操作模式。  华宏阳发觉这种情况后感到了码头库存的压力,主动的跟厂里直接申请了1000吨材料以确保库存的充足。  12月上旬,压抑了很长时间的钢材市场再一次开始躁动,一批中小钢厂率先尝试着上调了售价,几天后各大钢厂全部开始跟进涨价,上海钢厂跟随市场形势也开始调整材料价格,通知上涨了20元每吨。  各个钢厂接连的调价行为就像扔进了火药桶里的一根火柴彻底的点燃了市场的采购欲望,钢材市场的行情爆发了。  市场的实际销售价格开始脱离了钢厂的涨价幅度和节奏,几乎是一天一个价,各大钢厂开始紧紧跟随着市场同步调整,两天一涨三天一调,涨幅也是越来越大。  市场越来越频繁的上涨行为让所有人想起了久违多年的曾经往事,谨慎了很多年的采购习惯被迅速的抛弃。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生产厂家……所有的客户开始不计成本的到处找货买货。而与之相对应的销售行为却被压制了,所有的商家不约而同的都开始选择性的限量售货,开始在每单议价的基础上尽量的限量接单。  面对这种行情,郑状胜的应对很简单。在通过了各种关系尽可能多的跟钢厂购货的同时除了几家长期的优质客户通过沟通协商销售了一批材料后,对于普通客户开始压单的策略,至于一些边缘客户直接的就封盘不再销售。  友嘉公司这边,熊伟、顺庆、李舒民,李彬等客户基本是每天不断的有款汇进,都在根本不管库存量的采购。  冯斌鑫和林锐明的电话开始此起彼伏的响了起来,两个人都认识到必须加强相互之间的及时沟通,不然一步小心就很可能会被两头忽悠。  林锐明开始减少了市场的走访,每天上午必定到公司和冯斌鑫一起讨论每天的销售情况。华宏阳和王春年虽然一直坚持着不参与具体销售的准则,但面对这种形势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也只能主动的参与到每天的沟通中,慢慢的倒也形成了每天一早必然的四人碰头会。  市场的价格变化,厂里的销售政策变动情况、发货调整情况、公司的销售情况、客户汇款情况、码头的库存情况等等相互通气沟通。剩下的时间基本就是友嘉公司两人轮着来回跑码头发货,钢厂这边两人轮着跑银行办理给厂里的汇款,四个人每天上楼下楼、跑进跑出的忙的不亦乐乎。  到了12月中旬,一直没有停过脚步的价格整体涨幅已经超过了200元每吨,友嘉公司因为没有过多的顾虑,充分利用难得行情尽可能的扩大着销售规模,码头的库存迅速的减少,看到这种情况华宏阳有点坐不住了。  在一早的碰头会上,华宏阳主动说道:“冯经理,目前半个月的发货量已经900多吨,我跟小王计算了下,几家主要的客户目前的库存应该已经足够之后一个月的产量了。据我了解郑状胜那除了几个主要的客户之外已经是封盘不卖,我们一直这样销售下去,是不是有点可惜了。”  王春年在一旁接口说道:“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有准备的增加了库存量,但由于发货迅猛目前码头的库存也只有不到300吨了,如果按照这种速度发货下去,很可能三四天就能全部发完,而我们申请的1000吨材料起差不多要一星期才能到码头。”  听话听音敲锣听声,华宏阳和王春年是点到为止,他们相信冯斌鑫不可能不懂自己这边的意思。  市场这一波的行情,让林锐明成为了客户的追捧对象,客户的关系也是迅速的升温,他更是想着趁着这个机会能够确认自己在客户心中的地位。听到华宏阳他们两个这么一说,有点为难的说道:  “现在所有的客户已经都是款到定价发货,而且很多客户的款子不断的汇到了公司账户,如果说现在突然说停止收款控制销售有点困难。郑状胜那边可以找理由不卖,我们这边可是纯粹的贸易,而且库存在码头放着又是人人的能看到,很难跟客户解释清楚的。”  华宏阳有点无语了,苦笑着挠头。自己说这些一方面是为了厂里的利益考虑,但一部分原因也真是为了友嘉公司在着想,可总不能连个理由和借口都要自己想吧,就自己和王春年的身份也不合适这样啊。  感觉到林锐明的话过于简单,冯斌鑫开始解释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