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盛唐遇李白——孤独里的绝对自我(1 / 3)

加入书签

历史场景中,殿堂楼阁外,雕墙峻宇间牡丹花圃里,一眼中充斥着了无尽怒火的老太监,手里拿着一只靴子,暴戾恣睢的眼神盯着一醉生梦死,随笔墨而摇晃的傲然挺立身躯。眼神似漆黑的夜空深不可测,心里暗暗发誓要让靴子主人付出惨痛代价。一旁绝世美人红袖添香正磨墨,媚眼含羞合娇,丹唇逐笑开,风卷玉色带,日照灿若花。轻罗小扇上锦绣牡丹花,似她的脸庞一样精美绝伦,玲珑腰肢舞天纱,回眸笑靥胜星华。酒精刺激下,执笔前、眉飞色舞看着脚下,恨意满满的高力士俯首半蹲地为自己脱靴,男子灵感瞬间一触即发,挥笔赶出千古名篇。黄衫帝王看着娇艳欲滴的妃子欣喜不已,当墨迹尚未干,龙飞凤舞的字迹,呈现在帝王眼前的时候,更是拍案叫绝。这便是《新塘书》里桀骜不驯的李白,让玄宗令高力士脱靴,才肯动笔的高光时刻,只是自此埋下与高力士擦枪走火的定时炸弹。觉得自己受到奇耻大辱的力士,怀恨在心,于是向杨贵妃进谗,说李白诗中讽刺她,是以赵飞燕的瘦弱,来讥讽玉环肥硕,丛而激怒了杨贵妃。不久,遭贵妃厌弃的李白被贬官出京。

先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但是这一千年流传公案,使得李白伟岸形象入木三分,却将高力士打入了刘瑾童贯魏忠贤之流,从此一个阴狠狡诈的阉人呼之欲出。首先太监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是一群心理阴暗变态,贪婪残暴之徒,所以人们对他们这个族群是嗤之以鼻的。但高力士却是太监这个群体的一股清流,作为李隆基身边的首席大太监,虽官至一品,淡他识大体顾大局,丝毫没有居功自傲。当时李隆基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饮皇位之争而倒戈相向,太平逃跑被高力士带人抓住,并亲自押回长安,这一卓然功绩,使得他官拜银青光禄大夫。后来玄宗即位,他又升至右监门卫将军,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李隆基年老昏庸,将政权交于李林甫,他劝告:国家大势怎么能轻易交付他人,唯有自己励精图治,才能使国运延绵昌隆。而杨国忠为了一己私利,发兵攻打南诏,许多人忌惮杨氏兄妹的权势熏天,不敢直言进谏,只有高力士苦口婆心的规劝,而李隆基沉浸在杨贵妃的温柔乡里,对高力士的善意提醒,对死伤的十几万人竟然不闻不问,于是席卷大唐十三年的安史之乱如蝗灾一样,铺天盖地而来。当如同丧家之的李隆基被儿子软禁,成为一个名存实亡失去自由权力太上皇的时候,只有高力士一路追随。后来遭肃宗贬谪,听说李隆基驾崩的消息,他悲痛欲绝、对着长安方向长跪不起,最后吐血而亡,这样的忠义之士,不觉令人肃然起敬。

当时为了当官,李白四处拜访达官贵人,写诗文拍那些达官贵人的马屁,给荆州长史韩朝宗用来毛遂自荐的一句话是这样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赤/裸/裸的阿谀奉承,跃然纸上。最后他不过是个六品翰林待诏,而且还是个虚职,面对权倾朝野的高力士,就是借几个胆,也不敢让一个一品大员脱靴子的。而这位正直无私的太监,以贤良著称,一生安分守己,从不恃宠而骄,他不但不会结党营私,还积极荐举治世人才,不但为开元盛世贡献了一己之力,最后还成了李隆基唯一的陪葬太监。因世人对太监这个行业的鄙视,他光辉伟岸形象,却被钉在小说情节的耻辱柱上。其实仔细想来,他们不过是一群可怜之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自己做主,更别谈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了。而高力士一直拖着残缺的身体,坚持着良知与忠义,生命最好一刻也不忘初心。

翻阅唐代的各种杂记小说,最早记载“高力士脱靴”这个故事的,是中唐文人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作为一部笔记式鬼神小说集,它本身的真实性,就值得商榷。但因后世的文人墨客,甚至编修史书的士大夫,从《酉阳杂俎》引用、叙述“高力士脱靴”故事的时候,又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以假乱真,让人信以为真。《酉阳杂俎》原文:“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遍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亡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短短几句话,把李白的器宇轩昂神采飞扬刻画的淋漓尽致,连玄宗都为之倾倒。这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羡慕,从而反复加工雕琢,一个傲睨一世藐视权贵的李白形象脱颖而出。可是小说不是历史,前者需要文字加工后,注入丰富的情节来吸引读者,其中不乏虚构推理神补刀。可能是李隆基发现李白,除了写诗喝酒以外,并无半点政治智慧,也毫无治国理念,“奋其智能,愿为辅周”,虽然李白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从他投靠永王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政治眼光极其短浅之人。

而《酉阳杂俎》也在最后加上了加上了一个“神补刀”情节,故事赋予了一个讽刺性结局,玄宗说:‘此人固穷相”。以示自己对李白的不满,这脱靴的豪横壮举,玄宗皇帝一句“此人固穷相”,一盆熊熊烈火被简简单单几个字而泼灭。任谁看了这最后一句,都不会再争相传颂李白这风流傲岸的壮举了,从这个句子上看,艺术加工的意蕴已经很明显了。写《酉阳杂俎》的段成式,收集资料的时候,或许听到了不同版本,记录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可能最后的“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