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8章 先礼后兵(1 / 2)

加入书签

齐国的军事实力一直不是很强大,齐国商业发达,国人并不崇尚武力。

当年齐桓公称霸时也并非以武力服人,更多的是借助尊王的号召以及齐桓公个人的人格魅力。

而这些优势在齐桓公死后就消失了,并无法传承下去。

可想而知,齐国在齐桓公死后一直忙于内斗,等到朝政稳定下来时,晋国与楚国的实力已经超过了齐国很多,齐国早已丧失了延续霸业的机会。

齐侯杵臼韬光养晦了三十年,整整三十年,这才让齐国恢复了元气,并雄心勃勃的准备以伐吴的机会,恢复祖宗的霸业。

“来人!到阵前喊话,寡人要与吴子阵前一会!”

“诺!”

在杵臼的命令下,一辆兵车顿时轰隆隆的来到两军阵前,由于竖着白旗,又是一乘战车,所以吴军的方阵那边并没有射箭杀人。

“齐侯邀吴子阵前相会!”

“齐侯邀吴子阵前相会……”

战车上的士卒吆喝了几声,便又折返,回到自己的方阵中。

“大王,齐人大不敬!可恨!”

“事已至此,大王又何须与齐人阵前相会?干脆杀过去,生擒齐侯!”

“对!生擒齐侯!”

庆忌身边的将领都是一股义愤填膺的模样。

群情激奋!

齐侯杵臼将庆忌称之为“吴子”,的确没有错,但是显得不大敬重。

吴国是周天子册封的子爵国君,位列诸侯,但地位有点低,基本上跟楚国、钟吾国和徐国等国家是一样,远不及中原列国动辄公、侯的爵位。

而庆忌的王号,那是自封的,在吴王寿梦时,吴国始称王,但周天子和中原列国都不予承认。

只不过,如果要表示敬重,一般的诸侯是不会将庆忌称之为“吴子”,而是“吴君”,即吴国的国君的意思。

当然,现在吴国跟齐国是敌人,杵臼没有对庆忌直呼其名,这已经是给了面子的。

推翻商王朝后,周王室分封天下八百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众所周知,公爵要比子爵高贵,因此身份地位必然悬殊。

让人奇怪的是,周章作为吴国第五代君主,吴太伯之后,只封为“子”爵;而周章的弟弟虞仲,虞国的开创者,却被封为“公”爵。

两人都是吴太伯之后,为什么身份地位相差如此之大?

西周时期,按严格来说,只有公、候、伯、男四种爵位。

公是一种荣誉性质的称呼,先代王室的后裔都可以称“公”,因此西周出现了八大公爵。

侯是一种武官的尊称,后来演化成诸侯的称呼;伯是家族领袖或地方首领常用的称呼。

侯、伯有时可以混用,没有谁比谁高贵!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崛起,《史记》记载,“政由方伯”。

这里的“伯”是老大的意思,这段时期的“伯”比“公、侯”都要吃香。

男爵属于小首领的称号,古籍中有子男为一等之说。

至于子爵,对象一般指的是蛮夷,西周时期周天子强大,不需要分封子爵,可是到了春秋,周王室衰弱,诸侯国为了与蛮夷沟通,便有了“子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天子册封的子爵,是一种贬义词,它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象征。

如此一来,虞国被封为“公”容易理解,因为国君虞仲是吴太伯的后人,没有他的退让,就没有周文王。

而吴国君主周章是虞仲的兄长,也是吴太伯的后人,为什么只是封为“子”爵?

答应很简单,吴国是蛮夷……

蛮夷就蛮夷吧,庆忌无所谓!

“轰隆隆……”

随即,庆忌就让御者驱车到两军阵前,跟齐侯杵臼会晤。

“齐侯,久仰大名!今日一见,寡人甚感三生有幸!”

庆忌站在戎车之上,笑吟吟的朝着对面的齐侯杵臼作揖道。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

杵臼接着回了一礼,道:“吴君,寡人对你也是久仰大名。”

“既如此,齐侯又何以发大兵至此?”

庆忌故作一副沉痛的模样,道:“吴齐两国虽不接壤,然寡人对齐国心向往之,早有结交之意。而今齐侯联合诸侯伐吴,是为侵国,何至于此?”

“呵呵呵呵,事到如此,吴君又何必故作不知?”

杵臼冷笑一声,道:“寡人率诸侯联军此来,正是为吊民伐罪!吴君治国,废止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自由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