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回京复命(1 / 1)
一路无话,到了北京城脚下,杨振从马车中探出头来,大哥,终于回来啦。
好的差不多了,不碍事,咱这身子骨没问题。
忽然城内一队锦衣卫跑出,一位身着飞鱼服的厂公在锦衣卫的簇拥下走到到朱瞻基面前。
杨振急忙从马车上下来,臣遵旨。
朱棣坐在大殿之上,瞅着朱瞻基,太孙此行有什么要汇报的么?
朱棣听到此处,手一挥,天津卫的州府人员难道都是瞎子么。
刑部尚书刘观此时感觉祸从天降,这么一个案子自己全还未听闻,心里已经把济南府的韩谦的家人问候了遍。也急忙跪下,皇上,刑部正在与济南府的人商酌,破获此案。
朱棣看着跪着的二位,不怒反笑道,天津卫离我京师不过百余里路程,却发生这等祸事,那是不是朕的紫禁城也快不安全了。
这时大殿之内鸦雀无声,众人都屏住呼吸,全部感受到了这位皇太孙泛指之人。
众人还没从朱棣的跳跃性思维反应过来,朱瞻基便将泰山祭天的事说出。众人听后皆看向太子,难道汉王刚回到京城,太子就要发难?皇太孙这是明显的再告他二叔的状啊。
杨振正听着他们朱家人的互泼脏水,突然听到皇上将脏水引到了自己身上,暗暗叫苦,回皇上,叫我在边关指挥打仗还行,若论冲锋陷阵,臣虽不才,但也有护主之心。
朱棣的话音刚落,武英殿内的气氛骤然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杨振身上,等待这位年轻指挥使的回应。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很快又恢复了威严的神色。他缓缓走下龙椅,来到杨振面前:“好一个千秋大业,好一个大明山河。杨振,你可知道,就在你护送太孙祭天的这段时间,朝中发生了多少事?朱棣负手踱步,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有人在朝堂暗结朋党,妄图扰乱朝纲,朕的朝堂,岂容这些蝇营狗苟之事!”朱棣凌厉的目光射向汉王朱高煦,朱高煦心中一凛,却强装镇定。
太子朱高炽也开口道:“父皇,瞻基所言极是。儿臣身为太子,却未能及时察觉这些乱象,实乃失职。但儿臣定当全力协助父皇,将这些乱臣贼子一网打尽。”
朱棣脸色一沉,怒视朱高煦:“老二,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不成你心里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说。”
赛哈智,天津卫的事情你来查。此时,东厂厂公王显悄然走进殿内,在朱棣耳边低语几句。朱棣脸色愈发阴沉,他猛地转身,看向众人:“好,既然如此,朕就命你东厂彻查此事,无论涉及到谁,绝不姑息!”
朱瞻基看着杨振,猜到了他的想法顺水推舟道:“皇爷爷,有杨将军相助,此事定能早日查清。孙儿也愿随杨将军一同出力,为大明尽一份绵薄之力。”
张辅、方宾你们兵部着手鞑靼的计划做的怎么样了。”张辅微微身形往边一闪,方宾赶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额头微微沁出细汗,回道:“陛下,兵部已依据您先前的旨意,完成了对鞑靼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行军路线的初步勘察。关于出兵的具体计划,臣与英国公已拟定了三套方案,正待陛下审阅。”
此时,户部尚书夏原吉出列,神色恭谨:“陛下放心,户部这边已提前核算了此次出征所需的钱粮,臣保证,只要兵部确定出兵时间,户部定能按时将足额的粮草、军饷筹备到位,绝不延误军机。”
朱高炽微微欠身,沉稳地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既然出兵鞑靼已是势在必行,那在出兵的同时,也需注重国内民生的稳定。此次出征,劳师动众,难免会对百姓造成一定负担,儿臣建议,在筹备军需的过程中,尽量减轻百姓的赋税压力,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防止有人借机鱼肉百姓。”
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上前一步道:“父皇,儿臣以为太子所言固然有理,但兵贵神速,如今鞑靼侵扰不断,我大明若不尽快出兵,更待何时?至于民生之事,待我军凯旋而归,再行安抚也不迟。儿臣愿亲自挂帅出征,定要将鞑靼打得落花流水,为我大明立下赫赫战功!”他言辞激昂,胸脯挺得高高的,满是跃跃欲试的模样。
此时,朱瞻基向前一步,恭敬说道:“皇爷爷,二叔所言兵贵神速确有道理,可太子父亲忧虑民生同样关键。孙儿倒是有个想法,或许可在军中设立监察之职,一方面监督军需调配,避免浪费与贪腐;另一方面,在行军途中约束将士,严禁扰民。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出兵效率,也能维护好民生。”
刑部尚书刘观也赶忙出列:“陛下,刑部定会全力配合,若有官员胆敢借军需之事中饱私囊、鱼肉百姓,刑部定当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另外,朱棣扫视了一圈朝堂,神色威严地开口道:“金吾卫副指挥使杨振,陪同太孙朱瞻基替朕祭天,功不可没。朕特将宁王爱女,永新郡主朱瑶瑾许配给杨振为妻,以彰其功。”延平郡主朱永宁与张学婚事择日一同举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