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自不量力(1 / 3)
李瑕对着地图看了很久,越想,越对李璮的行事感到疑惑。
山东地界不比川陕,基本上是无险可守。那么,李璮想要成事,最好的办法必须趁忽必烈北征,直捣燕京,占据居庸关长城。
有王文统于燕京里应外合,又有史天泽起兵响应……其实,李璮只要闷声不响地攻到燕京即可。
如果这样,就没有太大必要派人来汉中联络。
偏偏依王荛所言,李璮想要更稳妥,希望李瑕从关中出兵,攻打山西,牵制一部分蒙古兵力。
若如此,李璮、史天泽、李瑕三路并攻燕京,驱蒙古人出中原确实是轻而易举。
但得要三家都不抱私心、全为公利才可以,做得到吗?
军阀若能做得到同心协力,早在二十年前外虏就被赶出中原了。
不闷声发财,却弄个先入燕京者为王?
可见,形势绝没有这么顺利。
比如史天泽还不值得信任。
那有史天泽在河南虎视眈眈,李璮就不能直取燕京。还不如与李瑕约定,前后夹攻史天泽,瓜分了河洛再谈……
思忖着这些,李瑕突然发现,李璮竟连封亲笔信都没有送来。
一直以来,只有王荛那张大嘴在那鼓唇摇舌,煽动游说。
幸而没有被其言语迷惑。
正想提笔给李璮写封信,已有吏员过来通禀。
“郡王,诸位先生已经到堂上了。”
“我现在过去。”
李瑕又搁下笔,先往堂上与王府属官议事。
事实上,李璮之事也只是平素要处理的诸多事情中的一小件。
不一会儿之后,桂荫堂上便又响起了议论声。
“今岁两淮一带又有涝灾……”
“若要迁移人口入川陕,难民往往无力沿汉水、长江而上,须继续派遣人手组织,派遣船只载运……”
“既然所需船只数量日增,汉中、重庆势必需要建造船厂……”
“唉,钱粮劳力不谈。造船之事我等毫无经验,须到襄阳再请些人回来……”
“等正月吧,也让人家在家中过个年……”
~~
到了夜里,李瑕回到后宅吃过饭,才想起要给李璮的信还没写,干脆让唐安安代笔。
他踱着步,又得重新整理思路。
“先表示对他父母双亲的景仰吧,李全、杨妙真夫妇之事迹,安安也知道吧?”
“有听说过一些。”
唐安安铺开纸墨,张文静也抱着肚子过来坐下,随口说起当年旧事。
“金国末年,朝廷横征暴敛,蒙军来了也无力抵御,反而让溃退下来的乱军杀害百姓。因此,河北、山东一带便有人聚众起义,称‘红祅军’。当时,益都杨安儿、潍州李全、沂蒙山刘二祖,为红祅军三支主力。
后来,杨安儿被金军围困,坠水而亡,余部便由他妹妹杨妙真统领。这杨妙真着实是个人物,人称她‘四娘子’,亦唤为‘姑姑’,善骑射,所创梨花枪,号称天下无敌手。杨妙真率部与李全会合,二人便结为夫妻,一起抗金、抗蒙、抗宋……”
张文静记得,以前张柔偶尔说起山东李家,虽鄙其出身微末,但李全、杨妙真确实称得上豪杰。
唐安安听了,轻声问道:“只说对李全、杨妙真的景仰,不提景仰李璮是吗?”
李瑕“嗯”了一声。
唐安安会意,遂行笔便写。
“松寿仁兄青睐。金国失统,丧师于外虏,及令尊令堂以布衣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山东义军云合响应,真盖世豪杰。
昔陈胜偏袒唱于前,刘季提剑兴于后,汉业遂兴。今戎狄横骛、虎噬中原,红袄军之首事,必有英雄因而创业,荡一四海,方为道义不孤。”
李瑕低头一看,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继续口述。
“你李璮想要造蒙古人的反,此事并非秘密。如今还有人传言,说是南面有个李要叛宋,北面有个李要叛蒙。
公然割据有公然割据的好处,但你该想清楚到底谁是你的朋友、谁是敌人。史家为蒙古效忠近四十年,岂肯轻易叛乱,毁四十年之功勋而居你我之下?
你既已明目张胆,如何能指望忽必烈不知道你的野心,指望他放任王文统主持中枢,为你里应外合而取燕京?欲成大事,岂能将事机寄望于旁人之手?
忽必烈不会那么快便击败阿里不哥,却有可能先抽出个空来解决后顾之忧,你如今起事,时机未必就好,不如再静待三年两载,厉兵秣马,到时你我共击河南……”
总而言之,李瑕认为,李璮还没有现在就起事与忽必烈交战的实力,不如等这边再发展两年,才好相互支援。
待唐安安写完信,李瑕看过,自拿了往前衙吩咐人送到军情司,想办法尽快递至山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