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3章 大明军事转进(1 / 3)

加入书签

第553章 大明军事转进

乾清宫东暖阁。

皇帝的喜悦浮于面上,藏也藏不住,明晃晃的暴露在他的臣子们视线里。

李春芳肃立双手站在高拱等人身后,双眼暗暗的瞅着已经不知第几遍夸赞严绍庭的皇帝。

李阁老嘴唇默默的动了几下。

眼看着皇帝这停不下来的夸赞,好似大明朝三万文臣,七万武官,都成了摆设一样。

独他严绍庭就能一人一肩,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挑起来。

可这些话李春芳又只能是藏在心里。

东暖阁靠窗的榻前,朱载坖已经来回踱步不知几回,脸上依旧是带着那初闻故地收复时的激动。

“朕还记得,少时出阁读书,常与师傅们习读列史,通读二祖列宗。”

朱载坖脸上带着激动,一声长叹,方才缓身坐在榻上。

他满脸涨红:“朕还记得那时候师傅们与朕说,太祖时创业,中山武宁王和岐阳武靖王率军,剿灭窃据河套的脱列伯、孔兴等前元势力,还将王保保一路赶到哈拉和林,如此方才让我大明尽收河套。”

“太祖神武,设东胜卫于前套,以求连宁夏、山西诸卫,挟前套为我朝育马场。说起来,那时候河套和东胜卫,还是晋府代管。”

朱载坖笑着脸,抬头看向面前的内阁大臣们。

晋府,指代的自然就是大明宗室晋王府。

对于皇帝忽然谈论起国初之事。

高拱亦是面露笑容,轻声开口:“老臣也记得,那时候还是老臣与皇上讲读这些事情的。国初之时,太祖设东胜卫,归晋府管辖。后来到了成祖靖难即位,因北地情势转变,遂才不得不将东胜卫内迁别处。”

朱载坖笑吟吟的点着头:“是啊,可成祖即便将东胜卫内迁,然成祖却五征漠北,河套也始终在我朝掌控之下。等到了仁宣二宗年间,朝廷已无粮饷支应,北方边镇只得不断内缩,阴山以北再不显我朝王师雄姿,蒙古各部亦是从这时候起,开始不时南下侵扰。”

随着皇帝将话题转向仁宣二宗。

东暖阁里众人安静了下来。

因为仁宣之后,再往下说那可就要到英宗正统年间的事了。

天下人都知道,英宗正统年间,瓦剌人取得了草原的大权,统御蒙古各部。那时候整个北方边镇,都在遭受着瓦剌人的侵扰。

也正是在那些年里,发生了可以说是让大明文武转变的一桩事。

土木之变!

数十万起自太祖、成祖之时的百战精锐之师,一遭葬送在了那小小的土木堡外。

高拱缄口不言。

毕竟英宗、代宗之时的大明,情况实在太过复杂,这些年也一直是朝中的禁忌话题。

胡宗宪在旁则是直接绕过英宗、代宗时期,开口说道:“幸宪宗皇帝文治武功,先后得红盐池之捷、威宁海大捷等一连串的战事,终于是将套寇驱逐。只是那时候国中也情势复杂,未能及时迁兵马屯田戍边,徙百姓移民耕牧。复归未几的河套,便又被达延汗小王子窃得。”

说完后,胡宗宪也闭上了嘴。

再往后便是要说正德朝和嘉靖朝的事情了。

这些都因为离着当下太近,若是说的多了就显得僭越了。

朱载坖亦是点了点头,嗯哼两声后才接过话:“朕虽然久在京师,却也知道河套、阴山于我朝的要紧。守山陕,则必守黄河。守黄河,则必守河套。守河套,则必守阴山。河套有阴山坐北抵御风寒,又有黄河水源滋养,历来便是养马地。坐收河套,中原马政便可有一口喘息之机,朝廷也可在河套培育良马,只需几年光景,朝廷就能得良马数万。”

众人见皇帝谈到守土论,纷纷安静下来。

谁都知道,皇帝是要在河套问题上大谈特谈了。

可能往后朝中很多事情的转变,都要在今天这场会议上做出决定。

朱载坖目光扫过众人,而后笑着说:“想来这一次润物领兵出征,诸卿便已经开始议论起复套之后朝廷该如何应对安置,断绝过往旧事再生,大明再失河套一地。”

高拱旋即点头:“圣明无过皇上,臣等前些日子确实议论过此事,汝贞还与兵部详谈过。”

朱载坖立马转头看向胡宗宪。

胡宗宪会意,上前一步:“回禀皇上,臣与兵部议套,皆以为此番我朝复套,朝廷定要纳前事之鉴,追日于河套驻兵建城,更要迁徙百姓填充河套,选调善育战马民户编入前套。”

这是大明在好几代皇帝用政河套一地的经验总结下,得出的结论。

用兵赶走套寇,只能保一时。

唯有屯驻兵马,建造大城,迁徙百姓,才能保证河套长久掌控在大明手上。

朱载坖却是点点头后又摇了摇头:“胡阁老与兵部所议之言,自然无错。但朕却觉得仅此而已,倒还是欠缺了些。”

见皇帝竟然有不同的意见,胡宗宪面露疑惑的注视着对方。

高拱则是眉头隐晦一动。

眼前这位皇帝开始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是好事。

但对他而言却又不全是好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