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0章 冲锋!(1 / 3)

加入书签

第550章 冲锋!

茫茫关外。

山高无林,草场茂盛,牛羊成群。

当明廷的大军和蒙古人的贼军厮杀在一起的时候,若是将视野放大到整个长城以北,就会发现还有无数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人类,正在大规模的集群向着不同的地区奔赴着。

和浩瀚无边的大地,以及苍茫的岁月长河相比。

当下人类所发生的一切,竟然都是如此的渺小不值一提。

然而,却又是一代代的人类,做出的一个个选择和决定,成就了漫长的岁月长河,铸就出一段段璀璨的历史。

而在人类长河中。

又有数不清的璀璨历史,可能就是某一部分少数人类做出的一场赌博而成就的。

望着左侧的大青山山脉,右侧的阴山山脉。

以及目光所及,近在咫尺的黑山山脉。

回眸看向身后奔流不息的黄河。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的王崇古清楚的知道。

如今也到了自己做出选择,去赌上一把的时候了。

是被北京城里那个从未见过的年轻人绑在征北大业马车上,成就一番丰功伟业,还是以偏师少旅辅佐大军完成目的,全都在自己今昔将要做出的决定中产生。

在他的身后。

在奔流的黄河岸边。

是他从陕延宁甘四镇抽调而来的三万大军。

这已经是他能抽调的四镇全部潜力了,再多只会让四镇出现兵力空虚,一旦被蒙古人察觉并大规模进军,不说驱逐鞑虏收复河套的目标能不能完成,恐怕四镇都会大乱。

而三万人能做什么?

按照征北大军那边的军令,自己只需要守住黄河、黑山一线,将辛爱黄台吉西逃的路死死的堵住,那么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

当然。

一开始,从接到在朝任兵部尚书的同乡杨博来信,明白自己必须代表晋党和征北大军以及严绍庭捆绑在一起,杨博就知道自己唯一的任务就是守住眼前这一片山脉与河流之间的空缺。

而在开始的时候,王崇古也确实准备这么做。

从嘉靖三十四年,自己以常镇兵备道副使,跟随应天巡抚曹邦辅,在苏州府浒墅关歼灭小股倭寇之后,王崇古就开始走上了以文御武的路。

他同俞大猷追逐倭寇出海,斩获巨多,战功彪炳。他也累功进陕西按察使,巡抚宁夏等地,惩处怯战冒功边将,注重战守,亲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抗击蒙古俺答部袭扰。

虽然他是读书人,是大明朝的数万文官之一。

但他却深知兵事,深谙兵家之法。

所以当王崇古清楚自己此次的任务之后,就产生了更多的想法。

三万人守黑山、黄河一线,自然无虞,也绝不会出什么问题。

毕竟等蒙古人真的出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真的到了这黄河岸边,也就代表着明军已经在前套将他们击败。

败军之师,又岂会有战力?

但同样,就因为自己清楚这一点。

所以王崇古的心里开始不受控制的出现一个大胆的想法。

与其被严绍庭绑在驱逐鞑虏收复河套的马车上,只能以偏师分润微末功劳,又为何不能主动出击,获取更大的功劳,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功劳簿的前列?

在他的身边。

是此次随王崇古出兵的三万大军副将,也是宁夏总兵官雷龙。

见刚刚赶至征北大军要求的位置后,王总督就驻足此地观望许久,却又一言不发。

雷龙驾马上前,手中握着马鞭拱手道:“督抚是在担心前线战事?”

雷龙之所以称呼王崇古为督抚,也是最近才有的事情。

原本因为王崇古是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四镇,所以他们四镇文武都称对方为制宪。

只是前不久王崇古又加兵部右侍郎,按理说这个时候就可以改称制军或部堂,但就在近日朝廷再一次赐王崇古四镇旗牌并加抚臣兵权。

如此。

称督抚才是最合适的了。

对于这些官场上称呼的转变,王崇古并不在意。

他目不转睛,只是摇了摇头:“大将军虽然年轻,但也是在朝中和地方历练多年,想来不会在兵事上有甚奇思妙想。本官虽未亲眼见识大将军,但凭着过往对其人言行的耳闻,也料定此次他会选择稳扎稳打的路数。再有戚元敬等人辅佐,我部只要能稳住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王之诰他们这些人能咬着牙支持大军,这一次驱逐河套贼军,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对咱们这位大将军而言,如何在收复河套之后治理此地,才是最难的事情。”

不得不说。

王崇古的眼光当真可谓一流。

即便他没有见过严绍庭本人,但确确实实是精准的猜出了后者用兵的路数,并且还预猜出严绍庭往后最麻烦的事情会是什么。

雷礼却有些想不明白,侧目看向已经开始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三万大军:“那督抚是在顾虑何事?”

从方才到现在,王崇古脸上的神色,就摆明了他是在想事情,并且还应当是一件很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