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6章 光纤(2 / 3)

加入书签

应的高温炉体积也就不会很大。

每一炉加温软化后的光纤预制棒大概可以拉制出50万米的成品光纤,每个月可以拉制10炉左右,每个月差不多能生产出5千公里的光纤,然后由多根光纤组合成不同通信容量的光缆。

目前王建昆设计的通信光缆是6个光纤组合成为一根,也就是说,每个月大概可以生产出830多公里的光缆,这个产量用来应对基站间的通信网建设和缅北局域网建设是足够了。

等到生产理顺了,国内的市场打开后,王建昆打算将光纤生产放到内地的特区去,到时候会建设更大型的生产设备,满足国内巨大的需求。

跟随郑天明到了装修好的光纤拉制工厂,王建昆检查了下厂房尺寸和相应的工位,发现是按照他的图纸进行装修的。

“老板,厂房符合要求吧?”

“嗯,可以的,安装设备的时候,找一些以前在玻璃厂干过的工人来,先通过视频教学进行培训,然后用准备好的样品预制棒调试设备,掌握相应的工艺参数,然后再生产。”

交代完光纤工厂的生产后,王建昆在星洲集团吃了一顿员工餐,婉拒了郑天明的相送。

离开星洲集团后,他来到屯门码头的仓库区,找到当时租用下来的仓库,里面已经有小舅安排的人帮忙准备好了一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在仓库内部,王建昆先用超能力检查了下四周有没有可疑的人员,然后按照之前测试定型下来的图纸,制造起光纤生产设备。

首先就是高温软化炉了,因为对温度控制要求比较高,下端还必须做到不密封,所以这炉子还是挺复杂的。

制造完软化炉,接着就是涂覆高分子材料的设备,也要带加热功能,而且是要对非常纤细的玻璃丝进行涂覆,所以也是一款比较精密的设备。

而牵引卷绕机就相对简单了,由电机带动卷筒转,增加了相应的一些调速机构,都不是很复杂。

本来到市场上去让相关工厂制造零件再组装也是可以的,不过一个是这设备需求量不大,单独去找厂家做零件不一定有那么快,另外就是组装也是比较麻烦,还是要王建昆亲自来,所以就直接用超能力制造更省事一些。

但等到后续在国内建厂,王建昆就打算采用常规的制造方法了,毕竟需求量变大,开模制造也就比较划算了。

设备制造出来后,王建昆接着制造起光纤预制棒。

因为缅北的工厂还在建设阶段,要形成产能,至少还得3个月,所以这第一批光纤预制棒就用超能力制造了。

王建昆将另外几个集装箱里装着的石英砂,锗还有硼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送到相应的位置,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光纤预制棒就整整齐齐的码放到仓库里了。

虽然是要准备3个月的光纤预制棒,需要60根,但是体积却不会很大,都没有装满一个大型集装箱,王建昆看着还有空余位置,又额外制造了20根,装满一整个集装箱。

这些预制棒的芯层是掺杂了锗的二氧化硅,其折射率会比纯石英高一些,包层掺杂的是硼,其折射率会比石英低一些。

两者在拉制时,芯层在内,包层在外,激光会在两者交接的界面上折射,光就不会跑出芯层,在界面上反复折射前进,将信息传递出很远。

王建昆在83年开始准备大规模上马光纤通信也是考虑到了当前通信的发展历程的。

现在的有线通信用的是同轴线缆,其体积相比光纤来说太大了,直径就接近1厘米,其次是不能承受缠结、压力和严重的弯曲,这些都会损坏电路结构,阻止信号传输。

其成本相比大规模量产的光纤来说会高一些,特别是国内铜资源匮乏,制造同轴线缆要耗费大量宝贵的铜。

信号还容易受影响,如果线缆某一段发生比较大的挤压或者扭曲变形,中心电线和网状导电层之间的距离就不是始终如一的,这会造成内部的无线电波会被反射回信号发送源,这种效应减低了可接收的信号功率。

而采用光纤进行信息传输,优点就非常多了。

其一,它拥有极其宽阔的带宽,仿佛是一条信息的超级高速公路,能够承载海量的数据,传输容量之大令人咋舌,无论是高清视频、海量文件还是复杂的多媒体信息,都能轻松应对。

其二,其损耗极小,中继距离长,让信息能够在长距离的传输中保持稳定,误码率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同一位忠诚可靠的信使,准确无误地传递着每一个重要的消息。

其三,光纤的体积小且重量轻,宛如一根轻盈的魔法丝线,便于铺设和安装,不占过多空间,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其四,它具有卓越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即使身处各种复杂的电磁场环境中,或是面临闪电雷击的威胁,光纤通信线路依然稳如泰山,丝毫不受影响,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

其五,信息在光纤中传输时泄漏极为微弱,保密性能绝佳,就像隐藏在神秘城堡中的机密,没有专用特殊工具根本无法窃取,能为军事、政治和经济等重要领域提供坚实的保障。

其六,光纤的制造材料石英在地球上取之不尽,与那些依赖有限金属材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