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滥竽充数(1 / 1)
战国时期,齐国,在齐宣王的统治下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繁荣景象。齐宣王,这位对艺术有着深厚情感的国君在众多的音乐形式中,齐宣王特别偏爱多人合奏的竽乐。他认为,单个乐器的演奏虽有其精妙之处,但唯有众多竽声汇聚一堂,才能真正展现出音乐的宏大气势与热闹非凡的氛围。这种对集体和谐之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他对音乐的审美上,也映射出他治国理念的某些方面,即强调团结与协作的重要性。
为了满足自己对大规模竽乐合奏的渴望,齐宣王不惜重金,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广纳贤才,寻找那些精通吹竽技艺的乐师。这一号召迅速传遍了齐国的每一个角落,吸引了众多有志于音乐事业的才子佳人前来应试。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考核,最终,一支由三百名精英乐师组成的庞大吹竽乐队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南郭先生。南郭先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并非出身于音乐世家,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乐理学习和吹奏训练,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乐师。
南郭先生平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总是四处游荡,寻找着能够轻松获利的机会。他对于音乐,除了偶尔听听街头艺人的演奏外,几乎没有任何深入的了解和兴趣。然而,当他偶然间得知齐宣王对吹竽的痴迷,以及为吹竽乐师提供的优厚待遇时,他的心中不禁泛起了一阵涟漪。
南郭先生的眼中闪烁着贪婪与狡黠的光芒,他开始琢磨起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想:“在这么庞大的乐队里,乐师们各自吹奏,声音交织在一起,大王又怎么可能分辨出每一个人的吹奏水平呢?我只要混在其中,装模作样地吹奏,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表情,大王肯定发现不了我实际上根本不会吹奏。”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在南郭先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开始着手准备,打听乐队的招募情况,学习一些基本的吹奏姿势和乐理知识,以便在面试时能够蒙混过关。南郭先生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幻想着自己能够成功混入乐队,享受那丰厚的待遇,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
于是,南郭先生开始精心策划他的计谋,决定亲自求见齐宣王,以展现他的“才华”。他四处打听,终于得知了一个能够接近齐宣王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在求见之前,南郭先生反复练习了他那并不存在的吹奏技巧,以及一套说辞,准备将自己的“技艺”吹嘘得天花乱坠。
当南郭先生终于站在齐宣王面前时,他故作镇定,恭敬地行礼,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与竽乐的深厚渊源,以及他那无与伦比的吹奏技艺。他声称自己从小便对竽乐有着独到的领悟,经过多年的苦练,已经能够吹奏出令人陶醉、如痴如醉的旋律。
齐宣王听后,不禁对南郭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欣然接受了南郭先生,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乐师人才,并立即将其编入了那支庞大的吹竽乐队之中。
南郭先生心中暗自得意,他的计划终于成功了。他成功地混入了乐队,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
每当那宏大的吹竽乐队为齐宣王演奏时,整个宫殿都沉浸在一片悠扬而又热烈的音乐海洋中。南郭先生,这位并无真才实学的“乐师”,便混在这支技艺高超的队伍之中。他身着华丽的乐师服饰,手持一支精致的竽,与其他乐师并肩而立,仿佛也是这音乐盛宴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演奏开始时,南郭先生便学着其他乐师的样子,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嘴唇微张,仿佛正在全情投入地吹奏。他的动作十分自然,甚至带有一丝夸张,让人一眼望去,很难看出破绽。他时而闭目沉醉,时而眼神灵动,仿佛真的在与音乐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就这样,南郭先生在乐队中混了好几年。他不仅享受到了齐宣王赐予的优厚待遇,包括丰厚的赏赐、精美的衣食和尊贵的地位,还过得十分舒适。他无需为生计担忧,每日只需在演奏时做做样子,其余时间便可以自由支配,享受生活的乐趣。
然而,好景不长,岁月如梭,齐宣王终究未能抵挡住时间的侵蚀,驾鹤西去。在他离世之后,王位由其子齐湣王继承。齐湣王,这位新任的齐国国君,同样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吹竽这一传统乐器情有独钟。然而,与他的父亲齐宣王不同的是,齐湣王并不喜欢听大规模的合奏,他更倾向于欣赏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奏的技艺,认为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每位乐师独特的韵味与才华。
这一改变对于南郭先生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深知自己并无真才实学,全靠混在乐队中装模作样才得以享受这多年的优厚待遇。如今,齐湣王要求乐师们轮流吹奏,这无疑是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南郭先生如临大敌,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他深知自己一旦单独吹奏,必然会露出马脚,到那时,不仅他的谎言将被揭穿,他还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于是,在齐湣王正式要求乐师们轮流吹奏之前,南郭先生便以身体不适、需要回家休养为由,他匆匆收拾行装,趁着夜色偷偷溜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齐国的宫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