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记者(1 / 2)
“酒糟鼻子赤红脸儿,光着膀子大裤衩儿。脚下一双趿拉板儿,茉莉花茶来一碗儿。”
“灯下残局还有缓儿,动动脑筋不偷懒儿。黑白对弈真出彩儿,赢了半盒小烟卷儿。”
“你问神仙都住哪儿,胡同里边四合院儿。虽然只剩铺盖卷儿,不愿费心钻钱眼儿。”
“南腔北调几个胆儿,几个老外几个色儿...”
这是何金银“扎根”东交民巷的第三天。一副黑色棉短裳从头到脚,扣着顶瓜皮帽,小伙儿看着就精神!蹲在使馆区固定的“等客区”排队等活儿。
嘴里哼哼的是这些天从“同行”那里学来的小调,这在“拉牌儿车的”车夫之间颇为流行。
何金银看似在卖呆,实则心里正盘算着前些天孙大圣的叮嘱。
根据北平警察总局汇总的资料,目前全北平二百万人中有近四万名“板儿爷”和“洋车夫”,群体成分极其复杂。
大概只有三成是从业十五年以上的老车夫,六成多是在北平“光复”以后才改行拉车的...剩下的一成人员组成更为复杂,都是近些年产生的逃荒农民、流亡地主,还有少数“走投无路”的军、警。
何金银当时下意识摸了摸鼻子,合着自己就属于那“一成”呗...
不能小瞧这股力量,一個车行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在北平城既往的近代史中,几乎每一场游行集会,都少不了两个群体:学生...和车夫。
据孙大圣透露,接任之后的“北平市委”暂计划从这些人中,筛选、动员出约千余人规模的“纠察队”,用来配合北平权力交接期间的“接管”工作,后续可能还有锄奸、收集情报等任务。
孙大圣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从海量名单中,筛选、考察出备选名单。
“知根知底”、“一腔热血”、“有情有义”的何金银在他眼中,简直就是纠察队的不二人选...
看似还是车夫,实则...北平城新晋“纠察队预备队员”何金银,正式入职!
根本来不及讨论福利待遇,尚未“转正”的何金银就接到了第一项“光荣任务”:在东交民巷,拉牌儿车...的同时,负责联络传递消息、汇报可疑人士动向。
按照某位“接见”何金银的领导的说法——“东交民巷这种‘特权区域’的存在,就是长在北平城脸上的疮疤!我们迟早要把这个疮疤撕下来!先除旧患、再造新生!”
和孙大圣这种动不动就掰折笔柱的“莽夫”比起来,人家这话说的...有高度!
何金银从警察总局出来的时候,鸡血打的饱饱儿的...
也没有特意准备,当即就“上岗”,拉着“102号”牌儿车直接进了使馆区。
东交民巷西起**广场东侧公安街,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程柏油铺就,虽然叫作“巷”,实则是一条双向车道,是何金银目前在北平城里见过最长的一条“胡同”。
这里不仅仅有各国公馆、使馆,还有教堂、私宅、银行、俱乐部,俨然一副“城内之城”。
一路行来,动辄就是高约六七米的围墙,梗着脖颈往上看,碉堡林立。更有甚者,上设炮台、下挖壕沟、铁门紧闭...
何金银当时还不知道有“等客区”,见到有车夫集中就往上凑,结果自然是...被鄙视了,一整天都没拉上座儿。
究其原因,“拉牌儿车的”自觉高出外面同行一头,穿着打扮就必须显得不一样。即便是十冬腊月,也是棉衣外罩一件白小褂,黑、蓝两色的棉裤,肥裤脚、细绑腿,得穿双面千层底黑布鞋,这才配身份!
何金银暗骂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恨其不争的同时,当即就决定...出去也照这样换一身行头,这才有了现在这身打扮。
时近正午,使馆区正常来说,这个点儿客人最少,何金银正和排在他前面的车夫闲聊。
“甭管啥时候进城,对咱来说,只有好、没有坏!”
“说说。”
“嘁,毛头小子没见识,告诉你也无妨!”
邻座的车夫洋洋得意的说道:“城外的进来以后,咱现在赁着车行的这辆‘牌儿车’铁定得归了咱自己!这还不算,咱还能分到城里地主、老财的家产!每天能买便宜粮食、住房还不用交租...”
何金银翻了个白眼,做你的春秋大美梦去吧...
就听这位继续“臭显摆”:“咋?还不信?我可是听人说过,外边儿的无论打到哪儿,头一样就是分田地!城里没田,怎么办?还不是把富人的东西分给咱穷人...”
“老哥哥欸,您昨儿不还说咱拉‘牌儿车’的高人一头么,怎么这会儿又成了穷人家?”
“去去去,到底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不知道深浅!那也分跟谁比不是?要是跟那些个苦哈哈比起来,咱是这个!”
就见他一挑大拇哥儿,随即又颠倒过来。
“咱要是跟那些个住三四进大宅院的人比起来,那就是这个!”
说着话一拍何金银的瓜皮帽:“学着点儿!不是会两句‘Hello’就能在东交民巷混的风生水起!把心揣肚子里,甭管外边儿天翻地覆,在洋人的一亩三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