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余玠王坚(1 / 2)
南宋末年
名言:1吾辈生于此乱世,当以铁血卫吾土,以忠勇护吾民,不死不休!2战,未必生;怯,必死无疑。为了身后的百姓,为了大宋的尊严,当战!3报国之心,至死不变;御敌之志,坚定不移。
余玠:义夫、四川安抚使、四川总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族
余玠出生于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幼便心怀壮志,渴望为国效力。早年,他投身于淮东制置使赵葵的幕下,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敢,很快在军事行动中崭露头角,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当时的南宋,面临着蒙古铁骑的频繁南下侵略,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而川蜀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了蒙古军队重点攻击的目标,局势岌岌可危。就在这危急时刻,余玠挺身而出,肩负起了保卫川蜀的重任,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
余玠甫一上任,便深入了解当地的地形和局势。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防御方式在面对蒙古铁骑的强大攻势时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他广纳贤言,采纳了谋士冉璞、冉琏兄弟依山筑城的建议。在他的精心规划和指挥下,一座又一座坚固的山城在川蜀大地上拔地而起。钓鱼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云顶城壁垒森严,防御设施完备。这些山城遥相呼应,互为犄角,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地遏制了蒙古军队的进攻步伐。
为了巩固防御力量,余玠还大力招揽人才。他礼贤下士,对待贤能之士真诚而尊重。无论是出身名门的将领,还是来自民间的智谋之士,只要有真才实学,余玠都予以重用。在他的感召下,众多有志之士纷纷投身于保卫川蜀的事业中,他们同仇敌忾,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勇拼搏。
在余玠的治理下,川蜀地区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士兵们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他们配备了精良的武器,随时准备迎接蒙古军队的挑战。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钓鱼城之战。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前来进攻。然而,钓鱼城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坚固的防御工事,让蒙古军队吃尽了苦头。余玠率领军民顽强抵抗,蒙古军队久攻不下,损失惨重。最终,蒙哥竟死于钓鱼城下。这一战役不仅给予了蒙古军队沉重的打击,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士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格局,为南宋的延续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余玠在川蜀地区的功绩不可磨灭,他的努力和付出使得这片土地在战火中得以坚守,为南宋政权守住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但令人惋惜的是,他最终遭人诬陷。宋理宗被谗言所惑,将余玠召回临安。在归途中,余玠满怀悲愤,含冤而死。
尽管余玠的生命以悲剧收场,但他的英勇事迹和杰出的防御策略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画卷中,为后世所称颂和借鉴。他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成为了南宋末年的一位不朽英雄。
南宋末年
名言:1山河破碎,吾辈当以铁血筑长城,以壮志卫边疆!2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与城共存,与敌血战到底!
王坚:兴元都统制兼知合州、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知和州兼管内安抚使、军事家、名族英雄、汉族
王坚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自小他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坚毅和聪慧。在成长的岁月里,他目睹了国家的孱弱和外敌的肆虐,内心深处种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怀着满腔的热血,他投身军旅,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在一场场战斗中崭露头角,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作战经验。
彼时,强大的蒙古铁骑如汹涌的潮水般席卷而来,南宋的江山岌岌可危。而川蜀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了蒙古军队志在必得的目标。在这危急存亡之秋,王坚临危不惧,毅然肩负起守卫山城的艰巨使命。
他所坚守的钓鱼城,山峦叠嶂,地势险要。王坚深知这是天然的防御屏障,也是他们抵抗强敌的有力依托。他精心策划,日夜操劳,组织军民齐心协力修缮城墙。那古老的城墙在他们的努力下日益坚固,仿佛在诉说着永不屈服的誓言。他们挖掘深深的壕沟,让敌人的进攻变得艰难;巧妙地设置各种陷阱,给冒进的敌军以沉痛的打击。
王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心系百姓、深得民心的将领。他经常亲自走进民间,倾听百姓的声音,关心他们的疾苦。他与百姓们一同劳作,分享生活的甘苦。在王坚的身上,百姓们看到了希望和依靠,他们愿意跟随这位将领,为保卫家园付出一切。
当蒙古大军如乌云般压境,旌旗蔽日,喊杀声震天动地,王坚始终镇定自若。他身着战甲,手持长剑,屹立在城楼上,那坚定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敌军的重重包围。在他的指挥下,宋军士气高昂,箭如雨下,一次次击退了蒙古军疯狂的进攻。
在这场旷日持久且残酷无比的战斗中,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与蒙古大汗蒙哥的对决。蒙哥志在必得,妄图以绝对的兵力优势迅速攻克钓鱼城。然而,他低估了王坚的决心和钓鱼城军民的顽强。数月的激战,鲜血染红了城墙,蒙古军队损兵折将,却始终无法跨越钓鱼城这道坚固的防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