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赵禹之怒!(2 / 3)
“朕尝闻:圣人之言,当为后人以身鉴之,方可知其然否。”
御榻之上,刘荣浅笑盈盈,目光轻轻扫向殿内,无不为皱着眉,甚至隐隐有些不安的百官贵戚。
“连圣人说过的话,尚且需要后世之人亲自去实践,才能分辨其对错;”
“更何况是一件发生在过去,且至今都没有定论的往事呢?”
轻飘飘两句话,刘荣便让满朝公卿百官陷入沉思。
陛下这是
要干嘛?
莫非是给吕太后政治定性还不够,打算就势再进一步,给汉家的历代先皇——如太祖高皇帝、孝惠皇帝,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乃至于前、后少帝政治定性?
带着这样的疑虑,殿内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不等众人眼神交流出什么成果,刘荣便率先开口,打破了众人的胡乱猜测。
“道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太祖高皇帝于儒生如何、我汉家于法家之士如何,又各为何,都是诸公了然于胸的事。”
“至于士子非议,不过是打不到猎物的猎户,抱怨猎物太少、太奸诈,却不去精进自身猎术的无病呻吟罢了。”“这些言论,大可不必去理会。”
…
“待考举结束,这些曾非议太祖高皇帝,乃至我汉家历代先皇的士子,自然就会在同僚、上官提醒下,明白事实如何。”
“至于那些有过非议,又没能通过考举的士子,何必去理会他们呢?”
“反正儒、法等诸学,抱怨我汉家‘不礼待文士’,也不是三年两年了。”
“便让他们继续抱怨着吧。”
“——朕虽无东海之量,却也还容得下这些许狭隘之谈。”
“至少朕,是这样的……”
如是一番话出口,殿内百官虽是稍稍安下心,却也陷入了更深的疑惑当中。
看刘荣这架势,对于坊间应考士子的非议,刘荣并不打算去主动处理。
但为什么总觉得刘荣这番话,还暗藏着什么大家没有想到的深机……
“大理卿臣赵禹,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恳请陛下,将那些非议太祖高皇帝,乃至历代先皇的应考士子——尤其是治申、商之学的法家士子,悉数下狱!”
哗!
赵禹冷不丁站出身,语不惊人死不休!
——什么情况?
——科举在即,你赵禹法家出身,就是这般‘关照’自家师兄弟的?
但很快,大家伙儿就反应过来了。
非但反应过来赵禹为何出入,也同样明白过来:刘荣方才那番看似消极的躺平式应对,究竟暗含着怎样的深意。
就说赵禹——自幼治的就是申、商之说,尤其还是法家最坚挺的基本盘:律法出身!
照常理来说,这么一个人,对于同出一学的法家士子、师兄弟们,是必然会有相当浓重的情感滤镜的。
倘若有法家出身的士子找上门,赵禹旁的不说——好吃好喝,外加安排住处,亲切招待一段时日,总归是不在话下。
至于后续,是否要为这个同门师兄弟动用人脉、安排官职,虽然也要看这个找上门的法家士子肚子里有没有墨、有没有点真材实料,但标准总归是会宽松许多。
这么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居然当着满朝公卿的面,请求刘荣从重处罚参与此事的法家士子!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在这件事情上,那些法家出身的同门师兄弟,严重损害了赵禹的利益!
以至于赵禹这么个法家‘顽固派’,都不留情面的请求从重惩处,而非为那些同门师兄弟求情。
那么,此番,儒、法诸学士子非议太祖高皇帝,乃至整个汉家对‘士子’不公,究竟触碰到了赵禹的哪片逆鳞呢?
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不过三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法家出身的士子,在如今汉室,很不好混!
背着‘助纣为虐,助秦残民’的政治污点,法家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年间,甚至都不曾有过哪怕一人,跻身于庙堂之上!
真正为法家打开汉家朝廷之大门的,是晁错。
甚至即便是晁错,一开始也并非以‘法家士子’的标签入仕,而是扯了一层《尚书博士——也就是儒生的皮,才得以顺利跻身朝堂。
再经过对先孝景皇帝十数年如一日、润物细无声的洗脑,才总算是为后来的法家士子,开了仕汉的先河。
鬼知道当年,《尚书博士晁错成为太子詹事,并受了太子刘启的拜师礼时,儒家上下有多高兴!
只是与之对应的,是后来,晁错露出自己‘儒生’的马甲下,是‘法家拂士’的真实身份后,儒家上下不说是如丧考批,也起码是骂晁错骂的很难听。
从这件往事,其实就不难看出:如今汉家对于儒家,其实没有太大的恶意。
——北平侯张苍,治的是儒家六经之一的《春秋,正儿八经的荀子门徒,那不也做了汉相?
更别说贾谊贾长沙,更是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春秋博士,以儒生身份垂名青史。
事实上,除了太祖高皇帝本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