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难题接踵而至(3 / 3)
刘季,便是因为自己在地方的人脉,而被任命为亭长的。
说回眼下,科举在即。
刘荣之所以要搞科举,要为官僚系统注入新鲜血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官僚群体‘你汉家离不了我’的倨傲,让刘荣愈发感到不爽。
所以,本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原则,刘荣决定吸收一批新鲜血液,来敦促原有的官僚体系:小心末位淘汰哦亲
只不过,这个时代令人无语的超高文盲率,以及遍观天下,满共不超过十万人的狭窄选择面,让刘荣依旧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能做官的人就这么多;
满共不到十万。
去掉长得丑、个子矮的歪瓜裂枣、祖上不干净的逆贼,再刷下去一批书呆子,剩下的,几乎人人都有官做!
这个问题,刘荣暂时没办法解决,只能通过长远的政策,推动知识分子队伍的缓慢壮大。
至于此番考举——满共不到十万人的知识分子,科举又是华夏历史上头一遭;
外加时间并不充裕,刘荣便推断:最终赶来长安参加考试的人数,大抵就是五六千——撑死八千。
结果等各地士子开始涌入长安,刘荣却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距离考试开始还有十多天;
考虑到关东地区的士子,大都是在十几天前猜得到消息,未来这十几天赶到长安的考生,很可能大到考生总人数的一半。
而现在,长安城内聚集的今科考生,便已经有足足七千人了……
若是刘荣推断不错,最终,这场科举的考试人数,很可能达到一万五千!
这么多人,单就是考场,就是一个大问题。
——能容纳一万五千人考试的地方?
哪怕是刘荣所能想到的人容量最大的:军营校场,都得把这一万五千人,分到七八个考场才行!
再者:长安城平日里的常住人口,大致在二十万以内。
而则一万五千考生当中,必定有家境殷实,或拖家带口、或前呼后拥而来的豪强、贵族子弟。
突然涌入两三万号人——让长安突然多出一成以上的人口!
相应的生活物资调配、居住问题,都需要刘荣头疼。
还有最要命的:一万五千多考生,要录取多少?
录取的少了,科举便算是‘出师不利’,要为未来的科举常态化埋隐患;
录取的多了,人又往哪儿塞?
官僚系统虽说是缺人,却也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空着的坑确实有,但肯定没有万儿八千个;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新发明万儿八千个新岗位出来?
还是从现有的官僚体系中,淘汰掉大几千号人?
显然,都不行。
而这个问题,也同样需要刘荣去解决。
“真正要命的,还不是今科。”
“——往后,又该如何?”
“三岁一科,纳士至少也当数百上千;”
“然今,天下官僚不过两万,每年终老、乞骸骨,或因罪免官者,不过百十而已……”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