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7章 四两拨千斤(3 / 3)

加入书签

说是国士之才,也起码是能臣干吏,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几句有关自己的记载的人物。

但遗憾的是,和征辟制‘征’来,或者说是请来的国宝级人物一样,察举制所贡献出的贤良方正,几乎也都是同一级别的超稀缺资源。

甚至即便是这些人,之所以能顺利得到举荐,也都无不是运气爆棚,又或是有某些特殊的关系。

——郦食其举荐弟弟郦商,那是亲兄弟的感情!

且无论举荐与否,人哥儿俩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根本就不在乎是否会彼此拖累;

萧何举荐韩信,那更是在萧何自信眼光不会出错、韩信不会出问题,且即便出问题,自己也不至于被连累太惨的前提下,才最终成行。

之后的晁错、张释之,那就更明显了。

晁错被伏生保举,那是以《尚书能传承下去作为条件,同晁错进行的交易。

袁盎保举张释之,就更是袁盎的交际属性泛滥,见谁都想拉一把,和谁都想做个朋友……

从以上种种——从察举制在近六十年时间里,只贡献了不到四十个官员、征辟制更是只贡献了个位数,就不难看出如今汉室的官员选拔制度,效力其实是低到了相当吓人的程度的。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太宗皇帝甚至向地方郡县官员,下达过‘察举’指标!

类似于:多少多少石以上,就必须每年举荐多少多少官员,否则,当地审计成绩降一等——‘最’降为‘乙’,乙降为‘殿’,殿直接下狱……

这显然是不行的。

刘荣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官僚群体,必须保证每年百分之四以上的新鲜血液输入率——即每二十五年一批人的迭代频率,才能勉强维持流动性。

这还是在后世。

在封建时代,即便难度更大、人才更稀缺,也至少要做到每年,吸收百分之二以上的新鲜血液才行。

每年百分之二,五十年才能完成迭代的速率,已经很低很低了。

再低,那就是像如今汉室一般——只要不造反,那就是要么升,要么在任上老死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