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这个可以有!(2 / 3)
正是通过赏赐那支走私商队,来鼓励其他的、本该被抓去下狱的走私商队:放开手脚,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只要做出成绩,你们的罪过,朕既往不咎;
你们的功劳,朕,将不吝封赏!
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今往后,每一支从边关潜逃出国,踏足草原的走私商人,都会在原先的‘赚钱、保命’的基础上,多出一个‘有偿为国家做点什么,来换取财富及社会地位’的选择。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这条道路,但有刘荣此番‘原木立信’的先例,当机会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或许就不再会纠结,而是会更果决的选择: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如果运气够好,或许幕南乃至幕北,也能多出几个和汉家达成协议,花钱就能无伤通过的安全商道,或者说是情报渠道。
便是运气差些,其他走私商队依旧还是老样子,对于刘荣而言,也完全没什么损失。
左右不过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给走私商人们摆出一个开放性的态度而已。
当然了;
无论是出于保护那支商队,以及河西那条商道的考虑,还是汉家‘重农抑商’的总体国策,刘荣针对这支商队的赏赐,都不会太过于光明正大。
偷摸派人去宣读个诏书,再在非正式场合提上一嘴‘嗯,这个商队很不错’,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以后,究竟是让这支商队继续维持原班人马,以梁商张柏,外加那百十护卫、五名绣衣卫行走于河西和西域,还是增加绣衣卫的人手,乃至于直接接管那支商队,刘荣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一开始,肯定不能直接把原班人马全踢出去。
最稳妥的方式,是原先的护卫悉数取缔,重新填一批护卫、打手进去,以免消息泄露;
至于绣衣卫,则分批次逐渐掺入这支商队。
比如商队下一次出关,先让商队中的绣衣卫人数,达到二十到三十人;
再下一次,增加到五十人左右;
然后七十人、一百人、一百五十人……
最终,经过润物细无声的蚕食,刘荣要让这支商队达到最终形态:由梁商张伯领衔(可替换),并由两百人左右的绣衣卫情报人员组成的,披着商队皮的草原情报组织!
而这个新组织,也与刘荣接下来,对绣衣卫内部的整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过去这些年,绣衣卫内部虽说不上混乱,但卿,终归还是有些劳苦的?”
短暂的沉默之后,刘荣如是一语,算是正式开启了这个议题。
不料刘荣话音未落,周仁便略带惊愕的抬起头,旋即五味杂陈的点下头,脊背都佝偻下去了些许。
——在周仁看来,绣衣卫这样的情报部门,本身就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为了特殊使命而诞生。
现如今,特殊的时代已经结束,特殊的使命已经完成。
考虑到当今刘荣,又向来是以正大光明、堂堂正正的政治形象示人,周仁很难不得出‘绣衣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的结论。
作为绣衣卫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第一届话事人,对于这个情报机构,周仁是有相当复杂的感情的。
作为朝臣,以及一个同样具备朴素价值观的汉臣,周仁知道这样的特务情报组织不该存在——至少不该用在‘监察百官’这样的歪门邪道上。
但作为这个组织的第一任领导者,周仁又很舍不得这个组织,就这么轻易、草率的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周仁,是郎中令。
是‘一朝天子未必一朝臣,但一朝天子,肯定会有一朝新的郎中令’的郎中令。
周仁这个郎中令的使用者:先孝景皇帝刘启,已经是‘先孝景皇帝’了;
周仁之所以还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之所以能继续做刘荣的郎中令,唯一的原因,便是绣衣卫。
——汉家不需要周仁做郎中令;
刘荣的太子宫班底、潜邸心腹当中,更是有不知多少人,盯着郎中令这个虽然没有上升空间,却和刘荣最为亲密的要害位置。
而刘荣之所以反逻辑、反常态化的留下周仁,并不去任命新的郎中令,唯一的原因就在于:绣衣卫这个组织,只有周仁这个联合创始人玩儿的转。
现如今,刘荣隐隐表露出取缔这个组织的意图,周仁自然难免感到失落。
没了绣衣卫,周仁自然也就没了继续‘占着茅坑不拉屎’,霸占郎中令之位的可能。
不再是明面上的当朝九卿郎中令,也不再是暗地里的绣衣卫指挥使,周仁,就只会是单纯的‘汝坟侯’。
一个再寻常不过,且赋闲在家的普通侯爵。
而且是掌握太宗、孝景,乃至当今刘荣祖孙三代汉天子无数秘密的‘普通’侯爵……
“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早该有所准备的……”
“早就该想到,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
一时间,周仁身上的气质,都不受控制的萎靡了下去。
只是即便如此,周仁也还是强打起最后一丝精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