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4章 世子多疾,汝勉励之(2 / 3)

加入书签

工之妙。

只是汉家的陵邑之制,是以遏制地方豪强坐大为核心目的,顺带才是虹吸关外精英阶级,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财富、资源。

可以说,蹛林大会和陵邑之制,就是匈奴帝国和大汉江山,最不可动摇的统治根基。

陵邑之制被取消,必然会吹响刘汉社稷的丧钟;

而蹛林大会办不下去的那一天,也同样会开启匈奴帝国土崩瓦解的倒计时。

今天,军臣看到了这样的预兆。

军臣看到了草原各部,开始应付差事式的应付蹛林大会。

至于蹛林大会原本能为各部族带来的利益——牧场资源的重新划分,则被各部头人默契的忽视了。

军臣知道这是为什么。

——从今往后,至少今明两年,草原上的牧场资源划分,将不再受单于庭掌控了。

草原各部,但凡是对自己掌握的牧场资源感到不满,并看上隔壁邻居牧场的,都可以凭拳头、凭武力,去夺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过去,单于庭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充当一个周天子式‘地图分封’的角色。

——呐,这块儿地给你了,打不打得下来,就看你拳头大不大;

绝大多数情况下,单于庭在蹛林大会上主持的牧场划分结果,最终都会成为现实。

但凡不是一个贼弱的部族,得到了一块原属于某强大部族的牧场——但凡双方实力相差不多,牧场的原主人,便大都会遵守单于庭的划分。

而现在,单于庭的这一权力失效了。

究其原因……

“我大匈奴的三驾马车,也已经无法镇压幕南了吗……”

如是想着,军臣悠悠昂起头,远远眺望向末席,并排而坐,却无不面色郁结的三人。

——折兰、白羊、楼烦!

匈奴单于庭镇压草原的三驾马车!

由于单于之位,大都由上一代左贤王继承,而幕南又是‘敌对分子’:右贤王的地盘,所以三驾马车对单于庭的意义,可谓是不言而喻。

但在去年,那场令游牧之民瞠目结舌的河套-马邑战役之后,原本能将幕南——包括右贤王在内的整个幕南,都镇压的服服帖帖的三驾马车,似乎也出问题了。

最直接的原因,是白羊部的祖地,随着河套地区的丢失,而落入了汉人手中。

没有祖地,又暂时性失去了固定的草场,白羊部今年的日子,着实算不上好过。

即便有单于庭贴补,甚至由幕南的主人:右贤王不情不愿的划了一块新牧场给白羊部,也还是无法避免最近这两年,白羊部无法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镇压幕南的政治任务上。

白羊部如此,楼烦、折兰二部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折兰部的祖地,位于河套、河西、幕南三方交界处。

过去,那是草原腹地。

而今,却成了直面河套汉军的绝对前线。

虽然折兰部自归降匈奴,就再也不曾从事过游牧,举部皆兵,完全由单于庭供养,但祖地的安危,也同样撩拨着这群战争狂人敏感、脆弱的神经。

对于游牧之民而言,祖地,是各部所信奉的神明之所在。

祖地没了,就等同于神明蒙羞,信仰崩塌。

即便是折兰人这样的战争狂人、彻头彻尾的疯子,也无法承受信仰崩塌的重创。

尤其折兰部,是草原上最典型的:以信仰作为战斗力、战斗意志源泉的代表性部族……

“汉人的条件,右贤王应该知道了吧?”

考虑到眼下的困境,军臣费了好大力气,才总算是让自己勉强冷静了下来。

——西征。

只有西征,可以解决匈奴帝国眼下的困境。

只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外加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物资,乃至于月氏残部的人头,才能让军臣重新树立起单于庭的威望。

而在那之前——在倾力西征之前,军臣首先要和自己最讨厌的亲戚,甚至是最厌恶的人类:右贤王伊稚斜达成一致。

在军臣率主力西征时,匈奴人的大本营:幕南地,需要伊稚斜这个右贤王、幕南地区的掌事人,倾其所有的固守。

最起码,也得撑到西征结束,单于庭主力凯旋而归……

“您的意志,伟大的撑犁孤涂……”

对于军臣的意图,伊稚斜显然也了然于胸。

准确的说,是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只不过,那个名为‘趁机敲诈一波’的念头,却早就被伊稚斜抛在了脑后。

——看看军臣身侧,连一块羊肉都无法亲手用匕首切割下来的于单!

伊稚斜还担心什么呢?

草原游牧之民,过了十岁就可以娶妻,过了二十就会开始衰老,年过三十,就已经能算作是随时可以抛弃、驱逐的老人了。

而军臣,已经快四十岁了。

更是已经在单于大位上,坐了足足十三年!

即便是在丰衣足食的贵族当中,如今的军臣,都已然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老翁。

一个年近四十,随时都可能老死的单于军臣;

一个还没满五岁,连羊羔都骑不稳的左贤王于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