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0章 江都吾弟,见字如面(2 / 3)

加入书签

利。

后世有一位伟人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

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

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300以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而刘荣所新创的制盐工序,将让制盐、贩盐的利润率,提高到骇人听闻的10000。

百倍暴利!

哪怕不去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结合如今汉室,百姓人口以及食盐消耗量,所得出的结果,也依旧令人胆战心惊。

按照后世标准,正常人一年的盐摄入量,大约合汉斤68斤15千克2千克。

考虑到封建时代的底层百姓,往往连饭都吃不到标准量,便在此基础减半,取个年摄入食盐3斤的最保守估值。

算下来,汉家之民一年的食盐总消耗量,高达一万万斤以。

抛开利润率,又或是投入盈利比之类不说哪怕每斤盐,少府内帑都只能赚个十钱,每年一万万斤的食盐消耗量,也将是一笔高达每年十万万钱的庞大收入。

口赋每年十二万万

粮食官营每年七万万钱

若再加这盐的每年十万万,等于说是刘荣掌权不到五年、即位不到两年的时间,少府内帑的财政收入直接翻倍不止!

最要命的是:盐这个东西,别说是按刘荣这个超低成本的制作工序

就连那些用老办法卤煮的盐商,都绝不可能只留每斤十钱的利润空间。

按照刘荣的估算,若是在暴晒之后,再加一道融水过滤,外加蒸馏的工序,便能得出成本不超过每斤五钱,价值却高达每斤二百钱的细盐。

全天下每年万万斤的食盐消耗量,哪怕只有十分之一,即一千万斤是细盐,按照这每斤一百九十多钱的利润来算,这利润也高达每年二十万万!

再算那些相对廉价,却也同样成本低廉,每斤同样能盈利四十钱以,总需求量高达九千万斤的粗盐……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能垄断食盐,汉家的少府内帑,就将拥有一笔与国同寿,源源不断,且每年高达六十万万钱的巨额净收入!

有了这笔钱,汉家的天子从此以后,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在每年秋天,都发起一场与汉匈河套战役同等规模的大战,同时根本不用担心财政压力。

还有,别忘了

以这一整套推算,无论是利润空间,还是市场需求,都是按照最保守的状况估计。

实际情况只会比这个预估数据更喜人,却绝不会比数据呈现出来的预测值差。

单就是盐这一项,其实就足以让刘荣心动了。

粮食官营五年,总共赚回来三十五万万钱,换做盐,却顶多只需要半年

自打瓷器做出来,这也大概有五年多时间,相比起官营盐那每年六十万万钱打低的巨款,瓷器的利润,愣是都有些不得台面了……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盐如此,铁的情况,则呈现出另外一个极端。

对于底层农户而言,铁,并不是食物、衣物,又或是盐那样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但无论是农人,还是军中将官,都对铁制农具、兵刃,有着一种莫名的执念。

在农民看来,铁制农具,比起纯木制农具更省力、更省事

最重要的是:使用寿命极长。

便是用坏了,也根本不用换新的,随便找个铁匠铺敲敲打打修理一番,便又和新的没什么两样了。

军人那就更简单了铁制,乃至钢制武器,就是能无压力碾压青铜武器!

若是拥有一杆部分零件为铁制的农具,毫不夸张的说,这已经能算作是一个农户家庭的传家宝了。

而且不是那种供在祠堂,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是正儿八经吃饭的家伙事儿!

钢制、铁制武器更夸张别说是将帅私人拥有,便是朝堂配发的制式武器,都是质量参差不齐,连参数都无法统一不说,还得限官职、爵位,再加个限量配备。

从这个角度来看,铁,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都不是盐那种可以低成本制作,转手就能卖出高价的暴利项目。

但铁器一旦普及,所能间接带来的利益,却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当铁器普及,价格低廉到了一定程度,那农具必然是首先被铁制所席卷。

更省力、更方便的农具,意味着解放更多的生产力

原本只能照顾一百亩农田,甚至还要家里的老幼妇孺搭把手的农人,可能自此能照顾二百亩,甚至三百亩农田了。

耕作能力提升,自然就会有更多的荒地被开垦,汉家的农田、人口、粮食总产量,以及基于产量按比例收取的农税、按人头收取的口赋,都将在未来百十年内稳步提升。

农田更多了,土地兼并被缓解,百姓多少能喘一口气,甚至稍富裕一些

粮食总量变多了,粮价如何且不说,至少绝大部分人都能吃饱肚子了。

粮产、人口变多,对应农税、口赋升,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可以说,铁这门生意,几乎是除了不能直接赚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