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黑土地(2 / 3)
东海,也就是后世的东北三省一带
双方各退一步:匈奴人不提河套、北海了,刘荣也不提河西了。
剩下的,便是寻个像样点的由头,让匈奴人站着,把东海割让给汉室。
这就不是刘荣需要头疼的问题了。
让匈奴人自己想去吧
反正无论是什么名头赠与也好,陪嫁也罢,刘荣都不在乎。
只要能把那片冰封的黑土地收入囊中,刘荣根本不在乎名头是什么。
“既然没得谈,贵使便下去好生思量一番吧。”
“和平,朕自然是希望促成的。”
“但自有汉以来,我汉家历经四代先皇、五十余载,所学到的最深刻的道理,便是:和平,从来都不是可以平白无故得来的。”
“和平,是需要付出代价,才能换来的。”
“谁需要和平,就应该由谁付出这个代价。”
“代价越重,和平就越会被珍惜。”
如是一番话,看似是刘荣下了逐客令,实则却是第一次谈判基本达成了一致。
刘荣要东海!
什么河西,什么耕牛之类,刘荣都绝口不提就要东海!
如果给得了,那就下去想办法,看怎么合理合法,又不伤尊严的把北海割让给汉家
给不了,那也没得谈了。
退让也是有限度的!
河西河西给不了,耕牛耕牛给不起,最后连个最不要紧的东海都舍不得给?
真就舔着个脸,空手套白狼啊?
是你军臣脑子进水了,还是朕脑子里的水泛滥成灾了?
作为使节,呼延且当也明白了刘荣的潜台词,便也没过多纠缠,当即便拱手拜别,退出了大殿。
临走前,听出刘荣最后那番话,是在提醒自己别想空手套白狼的呼延且当,也没忘反过来隐晦的提醒刘荣:东海能不能谈妥,不好说,但我尽量
但哪怕能谈妥,一个东海,也已经是极限、是我大匈奴的底线了。
除了东海,我大匈奴连一根牛毛、一颗羊粪蛋都不会多给!
刘荣也只是淡淡一摆手,就此结束了这场自河套战役后,汉匈双方首次正式会面接洽。
只是匈奴使团退下,却并不意味着这场会面,真的就此结束。
或者应该说:会面结束了,但汉家朝堂内部,还有一场关于这场会晤的总结、归纳会议。
使团退下了,汉家下君臣,却丝毫没有完事儿下班的轻松。
反倒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使团退下之后才打起精神,真正进入到了工作状态之中。
而后,便是一场漫长而又焦灼,且相当激烈的商议。
至于议题焦灼的核心,也不外乎刘荣那随口一提的河西之地。
原本没人想到河西
更没人敢想匈奴人割让河西这种异想天开的条件!
但刘荣提了一嘴,大家伙儿心底的馋虫就被勾出来了,就很难按捺住再争取一下的冲动。
好在最终的结果,也还算在刘荣的掌握之中。
经过这场漫长的商议,汉家朝堂中央总算是统一了思想:要燕国正北及东北方向,以鲜卑、乌恒二山为中心的方圆千里土地,来作为匈奴人求和所付出的代价。
至于这个代价能否真的换回和平,这就看汉家的心情了。
过去这几十年,汉家坚持不懈的和亲,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如果和亲有用,约定有用,那过去这几十年的汉家,就该是和匈奴人只打了一场,然后只和亲了一次
然而事实却是:反复被匈奴人入侵,战后又周而复始的和亲。
看似每次和亲都能换来三两年安稳,实际,却不过是和亲送过去的陪嫁,够匈奴人踏踏实实吃个两三年。
等吃完了,匈奴人自然就又来了。
现在双方角色互换,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结盟,当然是要结的
说不定还要反过来,让匈奴人送个挛鞮氏公主过来,和汉家反向和亲呢!
且无论和亲与否,和亲所需的陪嫁,匈奴人也是一定要给的。
至于结了盟、收下陪嫁,并承诺不主动挑事之后,汉家是否遵守承诺,就完全取决于汉家自身的利益需求,以及现实考量了。
如果有一天,刘荣觉得是时候干一仗了,那就打,没说的!
反正盟约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因为厕所的纸不够用,才诞生在人世间的。
若刘荣觉得不打更好、更赚一点,那就不打,对外就美其名曰:哎呀
和匈奴人签了条约
咱得遵守承诺呀
主打的就是一个进退自如,怎么说都是汉家有理。
对此,匈奴人当然也是心中有数。
毕竟这种拿和亲盟约当厕纸的举动,匈奴人才是个中行家。
但有些时候,国家大事就是这样的。
选择:不做,百分百不会成功
选择b:做,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成功的机会。
这样的情况摆在个人、个体身,显然是更正确一些反正b也不是一定成功,甚至成功与否,还得看对方会不会犯傻
但到了国家层面,正确答案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