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帝王心术(2 / 3)
太祖高皇帝,亲手操办了周吕侯吕泽的丧礼。
以至于这位明显不该如此平庸的外戚将领、开国元勋,在史书的记载篇幅,居然还比不过抢走项羽一条腿的杨喜!
而太宗皇帝处理的,便是薄昭。
一个和吕泽之于吕氏一样,对薄氏外戚而言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独苗、唯一指望的关键性人物。
而且手段,可谓是极度刻薄。
满朝公卿百官、功侯贵戚齐齐登门,在轵侯府外哭活丧!
要知道这可是汉室!
随便被人无缘无故侮辱一句,就动辄以死明志的汉室!
如此刚烈的社会风气之下,哭活丧,和宣判死刑根本就没有区别!
祭出如此杀招,却还是被薄昭厚着脸皮糊弄了过去,太宗皇帝依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撸起袖子亲自登场。
只能说,天子亲设灵堂请君赴死的待遇,遍观青史,也只有汉轵侯薄昭这一位了。
通过尊吕后为高后,来维持生母薄太后高帝妾的低贱身份,最大程度减弱薄太后的法理根基
之后又是亲自下场逼死薄昭,将薄氏外戚唯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物理清楚,让薄氏一族再也没有了做点什么的能力。
最后的最后,太宗皇帝甚至都没忘记做好善后工作。
敕封薄氏太子妃,以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来堵死薄氏外戚一族狗急跳墙的后路。
至此,政治二字,已成艺术……
太宗皇帝先后三步,完美解决的薄太后,以及薄氏外戚一族
过程固然是令人拍案叫绝,甚至恨不能拿起小本本疯狂记笔记。
但换个角度来说:那,可是太宗孝文皇帝啊?
后世公认的三代以后,唯汉文可称明主的汉文帝!
如此优秀的封建帝王,尚且要如此大费周折,筹谋布局,才能漂漂亮亮把太后极其附属的外戚家族处理掉
那其他的皇帝呢?
那些水平没有太宗皇帝高也就是说,两汉前后四百余年,除太祖刘邦以外的所有皇帝,又该如何处理太后、外戚?
太祖刘邦的选择,是手段粗暴的弄死吕泽
孝惠皇帝功败垂成,郁郁而终。
太宗皇帝费尽心机,算是彻底压下了薄氏外戚
但到了先孝景皇帝之时,又一家外戚强势崛起窦氏一族彻底成为了汉家政坛,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对于窦氏外戚一族的处理,先孝景皇帝,无疑是失败的。
无论是在只活了六年的这个世界,还是在位长达十六年的原时间线,孝景皇帝刘启,都没能撼动窦氏一族,在朝堂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庞大势力。
历史,也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恰恰是由于孝景皇帝没处理掉窦氏一族,才闹出后来,汉武大帝建元新政,却被窦老太后随手废黜,甚至险些行废立之事的剧烈动荡。
作为后世来客,刘荣更是清楚地知道:两汉前后四百余年,无论是东、西两汉的灭亡,还是王朝中期闹出来的剧变,几乎都能闭着眼睛,将罪魁祸首定为当朝太后,及其背后的外戚家族。
西汉开国初,吕氏一族呼风唤雨近二十年,险些让汉家二世而亡!
太宗皇帝年间,轵侯薄昭目无法纪,险些复为吕氏!
然后是孝景皇帝、汉武大帝年间的窦氏、王氏
乱我家者,必太子也的主人公:汉宣帝刘洵的故剑情深、南园遗爱
西汉末年,被侄子王莽篡夺宗庙、社稷,气的把传国玉玺摔碎一角的王政君。
更别提历史赫赫有名的东汉幼儿园,以及东汉末年的外戚大将军,亲手为东汉王朝钉棺材板的何进……
毫不夸张的说:汉之强,强在二元君主制,将帝王水平下限维持在合格线以,太后家族又能成为天子暗弱时最坚实的力量。
而汉之亡,也同样亡在二元君主制所导致的权利不集中,或者说是权利外流,以及外戚家族尤其是太后母族外戚周而复始的胡作非为。
刘荣自然也不例外。
早在先帝之时,刘荣就不止一次同先帝说过:老爷子,可得养好身体啊!
就算没法把老太后给熬死,也起码别让儿子在太小的年纪,就成为老太后嘴里的小皇帝啊!
很显然,刘荣是有自知之明的。
刘荣很清楚,自己至少在三十岁之前,是不可能具备太宗孝文皇帝那般,堪称出神入化的政治手段的。
故而,也就无法在即位之初、根基不稳之际,如太宗皇帝那般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的剔除太后,即太后家族外戚对皇权的掣肘。
所以对于窦老太后,刘荣的态度一直都很暧昧。
原则,绝不触怒老太后!
实际操作中,也是只要不涉及根本利益,都是能忍则忍,能让则让。
也就是前后两场战争的胜利,让刘荣多少有了些羽翼丰满的底气,不再对老太后予取予求。
而在那之前,刘荣心中,始终有一个名为:朕会不会像历史的汉武大帝那般,被老太后一夜之间卸下所有权柄,乃至尊严,然后被扔去太庙思过,甚至被废皇位的刺。
今天,这根刺被拔出来了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