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4章 来了,都老了(2 / 3)

加入书签

所定下的一户百亩的标准,如今汉室,就应该有六万万亩,即六百万顷农田。

但实际,经过短短五十年的和平发展,太祖高皇帝曾无偿发放给百姓的每户百亩田,已经缩水到了平均每户不到八十亩。

如果是大部分农户不再拥有百亩田,或许还能将其归类为土地兼并,少部分人占有了大部分的农田

但每户农人平均拥有农田不到八十亩,就不再是土地兼并的锅了。

第一个原因,是人口增长。

想当初,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汉家于秦末废墟中建国,总人口不过一千三百万,不到三百万户

每户百亩田,也不过是三万万亩农田。

再加关东行小亩,关东农人的百亩田,实际只等同于关中的五十亩。

如此算下来,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后,很轻松的就用汉家现有的两万万亩农田,安置了天下所有的百姓。

但五十年过去,汉室人口早就从开国时的一千三百万人,激增到了刘荣元年两千八百万。

农户数,也从开国时的不到三百万,暴涨到了如今的超过六百万。

人口、户籍,都是一倍以的增幅

如果汉家还是只有开国时,那二万万亩左右的农田,那汉家的户均农田拥有量,只怕早就跌破五十亩了。

之所以能维持在如今的八十亩左右,是因为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可耕作田亩也在增长。

开荒。

将原本荒废的农田,或原本不是农田的土地,开垦为农田。

如此一来,才有的汉室人口翻倍不止,户均农田拥有量,却只跌了百分之二十的状况。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五十年的时间里,汉家人口增长的速度,无疑比农田的开垦速度、可耕作田亩的增长速度快了不少。

到如今,单是关中这二百来万户农人,便已经拥有了高达一万万七千万亩的农田都管赶开国时,汉家全部农田的数量了!

至于关东、北方,以及南方巴蜀、汉中等关外地区,则是四百余万户农人,总共拥有了一万万八千万亩土地。

这样算下来,关东农人户均田亩拥有量,其实只有四十多亩

但关东行的是宽一步,长一百二十步的小亩,关中行的大亩,则是宽一步,长二百四十亩。

故而,关东农人户均农田占有量只有四十多亩,但按照关东的农田标准,却也有个八十多亩的平均值。

而这些数据,和一个令相府国库深感无力的事实密切关联。

汉室的人口、土地,都已经逼近增长瓶颈。

能开垦、能耕作的土地,在这五十年当中,基本都已经开垦出来了。

搞得现在,农人们都隐隐有些养不活自己、土地都有些不够种了,却也还是无可奈何,只能饥一顿饱一顿。

即便饿着肚子,也不去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这就意味着继续开垦、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空间,已经没多少了。

哪怕长安朝堂从国家层面出手,不惜成本的开垦,也根本增长不了多少新的耕地。

一成?

两成?

顶天了去,也就是涨个三成封顶。

而这三成新增土地,顶多也只能为相府国库,带来三成的农税增长即,如今的每年三十万万左右的农税收入,能勉勉强强达到四十万万。

这就已经是封顶到头了,再涨不去了。

对于如今的相府来说,每年多个十万万钱的农税收入,看去是不少

但多出来这十万万钱,就意味着汉家,多出来了近一万万亩的农田。

这一万万亩新田,需要相应的新水渠、新道路,以及新的农稼官、税吏。

考虑到这些和收入增长同时出现的支出增长,相府国库的战况,根本就不会好转多少。

这就是说:相府国库无论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认真工作,也就这样了。

农税收来的钱,勉勉强强够国家当年用度,要么剩下来点汤汤水水,够给官员们多发一件官袍,要么稍微欠点外债,不得不厚着脸皮跟皇帝去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固定收入口赋十万万钱以,且根本没多少固定支出的少府内帑。

从太宗、孝景两代先帝,花了前后三十多年时间,就从每年十万万钱左右的口赋收入中,攒下来了高达两百万万钱的小金库也不难看出:只要皇帝想省钱、想攒钱,那少府内帑的口赋收入,是能攒下来至少七成的!

若是碰到个太宗皇帝那样的铁公鸡,每年都攒下八成以的口赋收入,也完全不在话下。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少府内帑这么富裕,那为什么不拿着这些钱,去为国家做些什么呢?

比如,供养军队

比如,补贴官员

比如,兴修水利……

等等等等。

与其让少府内帑的庞大财富在府库烂掉,还不如拿出来建设国家。

那既然这钱,是从皇帝的腰包里逃出来的,那办成的事儿,自然都是皇帝的功劳,话语权也合盖皇帝这个金主拥有。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皇帝的文治武功越来越昌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