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传播医学(1 / 2)
这日,他在药圃中采撷了一株当归,拿到讲堂上。
“诸位都知道,中医讲究"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可你们可曾想过,这其中的缘由?”
学生们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瞿宁微微一笑,继续讲解道:”其实啊,中医所谓的五脏,并非实指。它们代表的,是一个复杂的功能系统。比如心主血液,并非单指心脏,而是包括了血管系统。肝藏血,主疏泄,其实就和肝脏解毒排泄的功能相契合。从这个角度看,中西医理论,倒也并无二致。关键在于,如何去理解罢了。”
学生们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善。
有学生举手发问:”瞿大人,依您之见,我等如何将二者融会贯通,去创新医术呢?”
瞿宁捻了捻手中的当归,意味深长地说:”当归补血,味甘温,为补血圣药。可你们知道吗,血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全赖体内一种神奇的物质。西洋人称之为"铁离子"。当归之所以补血,是因为它最能为身体补充铁。这个道理,中西医理论,莫衷一是。”
学生们听得豁然开朗,无不抚掌称奇。
瞿宁望着众人,正色道:”记住,学医之道,贵在融会贯通。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广采众家之长,方能为苍生解决疑难杂症。你们入我门下,学到的,可不仅仅是医术,更是济世救人的仁心仁术。万不可故步自封,而误了性命!”
“是,师父!”
“我等谨记教诲,必不负所托!”
弟子们齐声应诺。
瞿宁欣慰地点点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瞿宁手把手地将自己在现代学到的知识,一点点传授给学生。
从最基础的人体解剖,到中医的脏腑经络;从望闻问切到切脉辨证;甚至是外科手术的操作规程,都被他融会贯通,烂熟于胸。
瞿宁发现,中医的”络脉学说”,和西医的神经网络,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尝试用银针刺破尸体的皮肤,顺着脉络的图谱,一路探寻。
果不其然,一条条细如发丝的神经,大都与经络图谱的走向吻合。
这一发现,令瞿宁兴奋不已。
他立刻命弟子们去城中的晒尸场,将无人认领的弃尸运回,亲自为学生示范解剖。
皮肤被层层剥开,脂肪组织被刮除,一张张血淋淋的肌肉和内脏袒露眼前。
“你们看,心脏的外侧,包裹着这层白色的膜,叫做"心包"。中医讲,这心包居于心之外,属于"奇恒之腑"。原来所指的,竟是这薄薄的一层组织!”
瞿宁用手术刀,小心地剥开心包,指给学生们看。
几个女弟子看得头皮发麻,连忙别过脸去。
瞿宁会心一笑:”习惯就好。学医之人,最忌讳这些。若是连血肉模糊都接受不了,又如何去给病人动刀?”
接下来,他又带着学生认识了肾脏、脾脏、胆囊的结构。
令他惊讶的是,竟然在尸体的腹腔内,发现了阑尾!
“看,中医向来不承认阑尾的存在。殊不知它虽然细小,却也暗藏杀机。你们记住,若有病人腹痛难忍,右下腹尤甚,便要提高警惕,及时切除,方能保全性命。”
一连数日,瞿宁都在尸体上忙碌。他唯恐遗漏了什么细节。
学生们也围在他身边,争先恐后地观摩学习。渐渐地,连那恐惧的情绪,也被好奇心冲淡了。
当最后一具尸体也被放回棺木时,瞿宁擦了擦手术刀上的血迹,环视四周。
“诸位,解剖虽然重要,却也只是医道的冰山一角。咱们学医,是为了治病救人。”
瞿宁扫视着学生,叮嘱道:”从明日起,你们就分批跟我去医馆。咱们要学以致用,在活人身上实践。唯有反复诊疗,才能悟出医道的真谛。”
“谨遵师命!”众弟子齐声应诺。
时光荏苒,转眼一月有余。
这日,瞿宁正在药圃中指点学生辨别草药。
“这紫花地丁,叶如铜钱,味苦气寒,善解百毒”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循声望去,竟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学生,匆匆走来,扑通一声跪倒在瞿宁面前。
“师父,不好了!东街口的鲁大婶,病得不轻,已经昏迷不醒了!弟子用遍各种汤药,都不见起色。还请师父速速前去,救救她啊!”
瞿宁闻言,也顾不得药圃中的课业,当即命弟子背起药箱,朝东街赶去。
待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鲁家时,发现病人正躺在床榻上,脸色惨白如纸。
瞿宁连忙抢上前去,探其脉象。
只觉鲁大婶的脉搏微弱无力,全无生机。
瞿宁暗叫不妙。他仔细检查了鲁大婶的身体,发现腹部微微隆起,按之坚硬如石。
瞿宁心中一凛。他回头问道:”鲁大娘可曾经受过外伤,或是小腹疼痛?”
“回大人的话,我娘前些日子不慎摔了一跤,肚子便一直疼。可那时也不算重,谁知如今竟闹成这般模样”
鲁大婶的女儿哽咽道。
瞿宁心下了然。
他安抚道:”鲁大娘这是肠穿孔,腹腔感染。如不及时处置,只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