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章 谁在说话(1 / 2)

加入书签

话分两头说。

又一日的早朝,大庆的现任皇帝昭顺帝韩昀头戴翼善冠,身着龙袍,端坐在勤政殿的正前方,看着下面站的像是两溜鹌鹑的朝臣们,眼神空洞,俗称走神。

“陛下,您意下如何?陛下?”

在身边伺候的大太监李德不着痕迹的接过小太监递过来的茶水,捧到昭顺帝跟前,“陛下,您喝口水,润润嗓子。”

昭顺帝自然而然的接过茶水,喝了一大口,似乎刚才没有说话,真的是嗓子太干了。“丞相,你意下如何?”

宋丞相已年过半百,这会听到皇帝发问,举着笏板颤巍巍的站到中间回话,“回陛下,春耕祭乃国之大事,需郑重处之。”

哦,原来刚才那只鹌鹑,哦,不,那位大臣,是在请示春耕祭的事情。

《礼记·月令》中这样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借。”意思就是初春开始,天子要先祭祀上帝,祈求丰收。然后要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举行“亲耕”的仪式。

亲耕的礼仪发展到大庆朝,由原来的“亲耕礼”变成现在的“春耕祭”,天子要在二月或三月的己亥日,身穿吉服,在法驾卤簿的导引下,与陪祭文武官员同到先农坛,祭拜过先农神,更换服装后,到藉田上,带领三公九卿和士族扶犁亲耕,行躬耕礼,种下稻、黍、谷、麦、豆等五谷杂粮,以示重农。

春耕祭虽属礼部的范畴,但又涉及到户部最重要的农事,因此,往年这件事情都是前户部尚书郑长庚亲自负责。而,今年,那人被流放了,暂代尚书位置的何平,并不熟悉此项业务。所以,才会有刚才礼部和户部纷纷上表的情况。

“这件事,郑卿循惯例办即可。”此话一出,朝堂哄一声,沸腾起来,如水入油锅般立竿见影。

“陛下”李德轻唤一声,提醒皇帝,郑卿,已经被他流放南蛮了。

“咳咳,是朕口误了,这件事,就交由礼部办理吧。”昭顺帝扫了一眼堂下议论纷纷的众人,眼角扫到几个变了脸色的臣子,眼神晦暗莫名。

“众卿还有何事要奏请的?”底下鸦雀无声,又变成了把头埋进翅膀里的鹌鹑。

“既然你们没有,那我来说说,循惯例,春耕祭后要大赦天下,不知众卿可有章程?”

大赦天下?陛下莫不是要......有人站不住了,有人开始胡思乱想,有人,开始了更深远的筹谋。

刑部尚书站出来回话,“回陛下,去年已大赦过一回,去年以来,并无太多刑犯,且都属于大奸大恶之徒,不宜赦免。”

“哦?不宜赦免吗?”昭顺帝接过李德手中的茶盏,轻轻吹着。

“是”刑部尚书硬着头皮回话。

“但,礼不可废,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这,这......”

“既然不能大赦天下,那就惠及众民吧,给所有农户每户发放一斤种粮,以示嘉奖,益州去年突发洪涝,而外再加三成,此事就这么定了,退朝吧。”说完,不顾众人反对,扶着李德的手,回了御书房。

“父皇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想把郑长庚再捞回来吗?”大皇子一回到府邸,就召集幕僚开始谈商议。

“殿下不必多想,郑长庚,他没有翻身的机会了。”一身便装,头发半白的老头捋着胡须不慌不忙的说道。

“外祖父,不是我急躁,实在是父皇在早朝上的话,让我很是担心。往年他并不重视大赦的事情,今天不仅亲自过问,还亲自下旨。再说益州,虽然突发洪灾但庐州也大旱过,为什么独独给益州加了三成的种粮,我不相信父皇没有别的意思。”

看着心浮气躁的外孙,忠义侯眼里掩不住的失望,如此浅薄,难成大事。“既然殿下担心,那就斩草除根。”边说边挥手,作出斩杀的动作,目露凶光。低头端起茶盏,借着喝茶的动作,掩住眼里的嘲讽。

“殿下,您觉得明天天气如何?”

“将有大雨落下。”

郑采薇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好吵,太聒噪了,是谁在说话?

她一骨碌从马车里坐起来,掀开帘子,在车架上穿好鞋,下了马车,循着声音找去。

“你是说一会要下大雨吗?”“我听说后山的那株人参要死了。”“午后就会放晴,会晴好几天呢。”“你知道吗,那边那个桃树已经开了第一朵花了。”“真讨厌,那群讨厌的鸟儿又拉了我一身。”“......”

郑采薇站在院门外的大树下,看着后山的树林,那里好像藏了成百上千的人,正在窃窃私语,可那里,明明一个人都没!

“这姑娘怎么起的那么早,啊,比我还早。”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自己的头顶响起,郑采薇兀的抬头,绕着大树转了一圈,连个人影子都没有。

“嚯,还绕着我转圈,真稀奇,难道是打算锻炼,唔,锻炼身体,好像是这个词,昨天才新学的。”

“围着我?围着我?”我明明是围着树转圈,等等,围着树?难道,难道是树在说话?!

郑采薇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一脸见鬼的表情看着眼前的大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