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章 墨子(1 / 1)

加入书签

一、简介

墨子(约公元前476年—约公元前39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巨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二、人物生平

1. 早年经历

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曾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姓氏也简略为墨。墨子约出生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尽管出身贵族后裔,但墨子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平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在家乡目睹了黄河的滔滔东流,决心外出拜访名师,学习治国之道,以恢复先祖曾经的荣光。

2. 师从儒者

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据《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原为儒门弟子,曾师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禹,研读《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然而,墨子对儒家学说并不完全认同,最终选择了另创一派。

3. 创立墨学

墨子最终舍弃了儒学,创立了墨家学派。他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吸引了大批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追随,逐步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宣扬仁政,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周游列国

墨子在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国大夫,但后来地位下降,更加接近劳动者。他的足迹遍布齐、郑、卫等国,还曾打算前往越国,但未能成行。墨子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鲁班放弃攻宋的计划,多次访问楚国并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打算封赏墨子,但他最终没有接受。越王也曾邀请墨子做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但墨子以“听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为条件,遭到越王拒绝。晚年,墨子来到齐国,试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未能成功。

5. 墨家三分

墨子晚年,儒墨齐名。墨子去世后,墨家弟子仍然遍布天下,数量众多。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墨子去世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三、主要影响

墨子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墨子主要影响的进一步详细描述:

1. 政治思想

兼爱非攻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平等与博爱,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不平等和冲突都是因为人们缺乏相互之间的爱。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即人人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安宁。与儒家的“爱有等差”不同,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无差别的爱,具有朴素的平等主义色彩。

“非攻”则是墨子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战争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战争是凶事,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墨子将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主张只有为了诛灭无道之君而进行的战争才是正义的,其他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应该坚决反对。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则。它强调和平、反对战争,提倡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冲突,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积极意义。

天志明鬼

墨子宣扬天志鬼神,认为天有志于兼爱天下百姓,君主若违天意就会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他坚信鬼神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这种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墨子通过宣扬天志鬼神来制约君主的权力,强调君主的统治必须符合天意和人民的利益。这种思想在当时对于限制君主的专制统治、保护人民的权益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它也启示后世的人们要敬畏自然和神秘力量,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都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墨子认为,只有上下同心同德,国家才能治理得好。他主张国君必须选举国中的贤者来充当官吏,而百姓则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这种尚同尚贤的思想强调了君主和官吏的贤能以及人民的服从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