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辽国体制优势(2 / 2)
前没有了一点儿优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完全出乎了他的想象。
眼看着其他各国的使者一个个向大宋皇帝朝贺,萧也律只能退回一边。
他终于明白了,契丹为什么老是换使者,不是因为费使者,而是干了一届便不会有人来干第二届。
回到驿馆的萧也律再也不能淡定,他离开铺开笔墨纸砚开始休书,这些情况非常重要,一定要立刻告诉本国皇帝。
虽然按照时间推算,天祚帝已经知道了这些,但萧也律是萧也律,他觉得再次报告和不报告完全是两回事,至少,他尽到了一个使者的责任。
萧也律这次也是慎之又慎,直到浪费掉了五张宣纸,才字斟句酌地写好了信札,他又从头到
尾仔细看了一遍,微微摇头了一下头,便吩咐仆从将信函即可送往上京。
赵佶做出了决定,而且很是坚决,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但那些已经不足为虑。
“老钟,这下算是和契丹彻底决裂了,虽然说未必会立刻开战,但恐怕往后会有无穷的祸患。”
钟粟知道,赵佶嘴上很坚决,但其实还是有一丝担心。
大宋能不能打得过契丹,在历史上还真有问题。
原来的历史线上,宋朝一开始攻打辽国的时候就没有占得便宜,在以后的战争中也就处于劣势了,能够拿下辽国的可能性变得更小。
其实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当时的制度是不一样的。其实契丹人的军队在很早就有了,早在唐代的时候,甚至更早的时候,契丹人就和中原的人有过战争的记录,这么多年来的交手契丹人几乎没有占得过便宜。
所以说他们的军队也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一直被中原的人给打压着,但是到了宋朝,每个地方的军事都是比较独立的,各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的小政权,军事力量比较分散,一点也不集中。
可能就是宋朝的兵力比较分散的原因,给了辽国发展自己的机会,再加上宋朝后来以后各个地方的军队互相都有很大的意见,非常的不合,偶尔可能也会发生很多冲突,这就使得辽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随着时间的过去,军事越来越强大,到最后终于成为了和宋国有着差不多兵力的一个军事大国了。
其实在赵匡胤的时候大宋的军事力量,表面上看起来还可以,历史上还记载赵匡胤有许多厉害的部队。
不过他没有把这些兵力用在去,防守国家的边关地方,因为赵匡胤是宋朝的第一个皇帝,所以建国以后宋朝的内部还是比较乱的所以就把这些军队都用在消灭内部的一些对他有威胁的人身上再加上。
不重视发展兵力,导致本国
的兵力越来越弱。
等到赵匡胤死了以后,他的弟弟继承了他的皇位继续做了皇帝。
这也是一个能力非常差的皇帝,他总想着去巩固自己的皇位,想尽一切办法去除掉对自己不利的人,所以就不断的去把别人的军队弱化。
就这样,一点儿军事力量都没有去发展,反而不断的弱化的军事力量。随着时间的过去,大宋的军事力量也是越来越差。
宋朝的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是刻意的不去发展军事,宋朝的统治者选拔的一些将领也是对自己的统治没有威胁的人。
因此,大宋的军士总体是在在不断的退化,与之相反的是,大宋这种情况在辽国就几乎没有,辽国的统治者对军队的管理是比较放松的。
他们允许军队自由发展,从来不担心自己的统治问题,就这样地方上的军队也是对自己的统治者非常的信服。但是这样的军事机制,也让那些本来就不属于宋国也不属于辽国的军事力量更多的去投靠辽国,而不是宋国。
在这种制度下怎么可能发展不起来军队呢,所以说宋国和辽国的对战中宋国占不着便宜也就是应该的了。
北宋的问题在契丹基本不存在。
虽然耶律阿保机的朝廷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在基层组织上却实行比较宽松的制度,各地方在认可辽国皇室统治的基础下,保留自己原有的自治。
这也让一些原本唐朝的边境藩镇势力,在对比北宋与辽国的情况后,自然归附辽国。
因为在他们看来,辽国更像是之前唐朝制度和文化的继承者。而北宋则是会拿自己地位与习俗开刀的谋逆者。
契丹的中央军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大量骑兵部队和相应的轻骑兵力量。
地方上还有很多原本的契丹贵族部队,以类似私家军的形式存在。但这些私家军却从未变成推翻耶律家的颠覆性势力,这就是辽国体制优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