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一个小目标(1 / 2)

加入书签

“老钟,蔡王来消息了,你猜猜会是什么事情?”

“商道开通应该有进展了吧,不会是和西域商贾建立了来往?”

钟粟淡淡说完,赵佶显得有一点小小的失望,本来他觉得虽然算不上什么劲爆消息,但至少已经有了进展。

虽然目前还没有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入账,但赵佶最近看了不少汉唐之时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记载,他已经可以断言,只要好好经营一番,河西之地不但不会荒芜,还会成为大宋的另一棵摇钱树。

钟粟深知,大宋的海运现在真的让人兴奋,实在不是盖的。

后世曾经打捞出一艘沉船“南海一号”,这艘商船满载瓷器、丝绸等商货,从泉州港出发,驶往东南亚,却不知何故在南海沉没。

“南海一号”出水后,经测量,船体长度超过了三十米、宽也接近十米,高度居然也达到了四米(不含桅杆)。

但如果将“南海一号”放回历史,它却谈不上是宋代最大的商船。

据《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小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

料,是大宋人对船舰载重的计量单位,一料等于一宋石,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二十斤。宋代常见的大型航海商船,可载五千料,即载重三百吨。

而“南海一号”的载重为两百吨左右,如果换成宋人的计量习惯,大约是三千六百料,应该只是中型商船而已。

不过,即便是五千料,也不是宋代海船的最大装载量,宋人还造出更巨大的航海帆船。

北宋徽宗年间,宋廷因为要派遣使团访问高丽之需,诏令船坞制造了两艘巨舰,一艘命名为“鼎新利涉怀元康济神舟”,一艘命名为“循流安逸通济神舟”,大

宋就有了神舟。

这两艘神舟的装载量根据记载至少是六千料,换算成后世的说法,载重达到了三百六十吨,排水量可达千吨以上。难怪宋人形容两艘神舟“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丽人迎诏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

不过,这还不算最大的,还有一种木兰舟,“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或不遇便风,则数年而后达,非甚巨舟,不可至也。今世所谓木兰舟,未必不以至大言也。”据说这艘巨船可容纳千人,船舱内不但可以养猪、酿酒,还装备了“机杼,开设了“市井”,完全就是一个小社会,已经快赶上后世小点儿的巡洋舰了。

大宋有如此繁盛的海运,如果能够在陆运上再加一把火,那便要继续创造奇迹了。

赵佶现在表现得很兴奋,显然是有原因的,他已经觉得,自己必将称为继太祖之后最伟大的皇帝,所以海运需要继续保持,陆运也一刻不能放松。

既然汉唐之时丝绸之路创造了奇迹,大宋现在也能做到。

赵佶看到钟粟一脸淡然,将手中的扎子丢给了钟粟,钟粟匆匆扫了一眼。

“蔡王倒是让人意外,居然将花剌子模商贾骗得团团转,如此也好,这阿扎萨兰显然不是一般的小商贾,将他拿下显然是事半功倍之举。”

“呵呵,我倒是觉得,赵似如此做法,和你老钟显然有的一拼,估计那那些弟子也在从中支招不少。”

赵佶笑了笑,他太了解钟粟,也知道他的做事风格。

之前在岭南之时,就通过广州市舶司忽悠了米图乌斯,以至于让米图乌斯甘冒奇险从万里之外弄来了高产作物的种子。

自己这个弟弟总体还算本分,做事还是比较

让他放心。

商道开辟这种事情,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派一个王爷去干,赵佶还真不好意思,皇亲国戚只要不乱来,已经是天大的好事,指望他们为大宋做贡献,赵佶真没想过。

只是,就在西北需要一人前往开辟商道之时,蔡王赵似居然主动请缨,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他很清楚,赵似本来在汴京有自己的产业,本来就是一个成功的商贾,所以经验显然非常丰富,再加上他以王爷之尊前往,这份量的确有些足。

终于,商道开辟总算有了眉目,只要和这些西域商人建立比较固定的联系,往后就好办很多了。

商人是趋利避害的,只要能够获得利益,只要西域商贾发现来大宋能够愉快地互利互惠,这样的消息很快会传遍西域。

这里面不容忽视的是,随着阿扎萨兰商队而去的,还有不少大宋商人,他们每到一地便能现身说法,还会讲清大宋的政策。

事已至此,现在要做的除了等待,便是将西域各国感兴趣的货物多运至边地一些,以应对接下来的交易热潮。

赵佶和钟粟都知道,赵似那里定然已经做好了准备,只是赵佶这话,让钟粟有些哭笑不得。

什么叫赵似的做法和自己有的一拼,怎么都听着不是什么好话。

“老赵,这话怎么听着有些不对劲啊,我老钟可是为大宋殚精竭虑,你可不能误会啊。”

钟粟可不想让赵佶用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有些事情,用正常的手段根本办不到,必须得想点办法。

他也知道赵佶这么说纯属调侃,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