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百六十九章 国子监回书(1 / 2)

加入书签

三万贯对于钟粟来说,不是多大的数字,但对于赵佶来说,还是下了决心才让户部拨付的。

没到冬季来临,往往也是朝廷支出较大的时候。

这时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各地的灾情也在陆续地报上来,这差不多就是常态。

大宋每年的收入算下来真不少,但每年向辽国的进贡完全就是拿真金白银打水漂。

好在钟粟努力了一把,好歹稍稍减少了一部分,负担有所减轻。

钟粟已经在默默琢磨,这次必须是最后一次币银,下一年不许断供。

不管契丹怎么想,反正就要断供,爱怎么样便怎么样。

而且现在女真已经形成了气候,辽国和契丹的边境极为混乱,契丹肯抽不出精力来对付大宋。

就算想动手,那也得准备一番,钟粟倒是想趁机练练兵。

大宋战斗力最强的西军,本来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便被赵佶给搞了个四分裂,种师道这些悍将也是一度处于闲居状态。

现在青唐西夏的战局已经基本稳定,短时间之后不可能会有什么大的状况。

如果契丹有两线作战的胆量,就让他们尽管来试试。

赵佶到底是怎么想的,钟粟无法完全

猜透,但起码比历史上的赵跑跑已经好了很多。

虽然现在仍然隔三差五地蹴鞠,但在国事上面,显然没有了那么糊涂。

仅从能够调拨三万贯大钱用于支持钟粟,已经可以看出他对钟粟的信心。

钟粟到底想干什么,赵佶也不知道,但他却能够确定一定,那就是钟粟一定是在位大宋朝廷考虑,他的书院办得越好,对大宋只会越为有利。

钟粟提出每个书院来三名先生的事情,赵佶一看就大笑不止。

“周祭酒,钟侯此人甚是有趣,朕玩玩想不到,他居然会提出如此要求。”

赵佶对钟粟趁机讹人的办法很是称赞。

这是真正的讹人,讹先生。

如果是别的,几大书院或许可以找到拒绝的理由,可这个要求,实在难以拒绝。

很简单,既然你的学生想来,我们先生数量不够啊,火力支援一下吧。

“官家,钟侯此举甚为合理,几家书院恐怕不答应也得答应。”

周鼎昌看到赵佶笑得开心,说话也稍稍大胆了一些。

“也罢,你便以国子监之名回书吧,钟侯这次可是一本万利稳赚不赔啊。”

赵佶默默感叹,自己自诩艺术天才,可艺术天

才对治国没有太大的帮助。

有了钟粟这样的臣子,恰好弥补了好多麻烦。

姑且不说别的,钟粟在汴京的汴京大学商业街,一下子为汴京的税收已经创造了不少税收。

而且现在仅仅是起步阶段,如果照着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弄不好又是一个马行街。

“陛下圣明,老臣即刻去办。”

周鼎昌不是那种能说会道的谄臣,说清楚了事情便立刻告退。

不过他却是个会办事的,和钟粟一商量,各大书院每家派来的学生限定在十人之内。

其实钟粟不是不想让更多的学生来,而是他觉得,汴京大学的地方虽然还能继续容纳更多的人,但他还想在第二年再开设几个学员。

如此一来,可能也就饱和了。

再说一下子来五十个学生,还有十五个先生,这也不算小数目,还是会有一定的管理压力。

国子监的回书很快便发往了各大书院,接下来就是安静地等待。

汴京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不知道是第几场雪,已经纷纷扬扬地飘了两天。

往年的这个时候,就算开封府的各种赈灾工作多么到位,冻毙的人

还是会有不少。

很多甚至都是一家一家的冻毙,官府的办法,就是一张草席随意地一卷,然后直接填入沟渠了事。

今天的情形大有不同,钟粟已经是第二年推广陶土火炉,煤炭的价格已经低到了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程度。

就算有些经济过于窘迫的家庭,还可以以白菜价买到一些煤渣煤灰,然后兑上一些黄土,制成煤砖。

虽然热效率低了很多,但照样可以取暖。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买不起。

开封府便在一些人口流动多的场所,专门支起一些简易的棚子,里面生上火,也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取暖问题。

当然,懒人是不欢迎的。

钟粟当时就提出了建议,煤炭的配给,必须好对家庭的状况进行严格评估。

低廉的价格,本来就带有福利性质,家中有壮劳力的和老弱病残之家,还是要区分对待。

这一年是大规模推行的一年,如果效果好的话,就要想整个北方地区推开。

当然,自然还免不了来一场大规模的找煤运动。

尤其是北面的两处生产建设兵营,必须开发出可以烧的煤炭,到时候就可以来一处大宋的将士吃着火锅,而

侵略者却在瑟瑟寒风中苟活的局面。

山西是煤炭之都,姑且不说深层煤了,表层煤都足够采好久。

至于幽燕一代,同样有大量的煤炭资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