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百零三章 诗会(2 / 2)

加入书签

进行名额限制。

汴京因为有太学的存在,大量的名门子弟和平民中的优秀子弟被搜罗了不少。

只不过由于太学建筑数量有限,更多的学生只是挂名,并不是可以经常来学习。

所以全盛时期的太学号称有三千学子,事实上经常在太学的也就百人而已。

太学馒头虽然曾经有宋仁宗的加持,但终归架不住人多。

如果三千学生一起来吃,不吃穷大宋才怪。

国子监其实

除了太学,还有广文、律学,地位和太学并列,只不过这两馆更是有名无实,三馆往往也被统称为太学。

太学真正崛起,和一个叫胡瑷的人密不可分。

他将自己在苏州、湖州等地的办学经验用在太学的管理上,使太学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

嘉祐元年,太学生已达三四百人,而且全部接受公费教育。

不过到了哲宗徽宗这个时期,太学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也正因为太学始终以外挂式教学为主,才给钟粟的汴京大学给了机会,钟粟不缺钱,汴京大学的房舍自然众多,学子们无需以外挂的形式学习。

除了这两家巨无霸之外,还有一些小书院没有什么气候,还得稍稍斟酌一下,沧海遗珠的事情虽然不能保证,但也要尽力而为。

按照以往的经验,李格非认为最终有一百来人参加,既可以让赵佶高兴,同时也不会让场面冷清。

至于各个书院采取怎么样的方式来消化名额,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当然,如果对诗会格外重视的话,自然可以先在内部pk一番,然后派出优秀学子参加。

其实说来说去,大头其实还是在太学和汴京大学。

李格非和钟粟交流了一番各自的想法,决定由李格非拟定具体的条陈,赵佶同意后便立刻实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