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一失语成千古恨(1 / 2)
大宋反反复复新旧党争,一方面是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宋高层也想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增加国库的收入。
国内经济虽然一片繁荣的迹象,但却掩饰不住繁华之后的没落。
国内上下朝臣贪墨横行,西北战事也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持。
党争客观上造成了政局动荡的问题,给社会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也解决了一部分贪官。
一开始,不少人其实并没有看到炉炭生意里面巨大的利润,只是觉得钟粟有沽名钓誉的嫌疑。
可议论一番后,大家才发现,看似值不了多少钱的炉炭,却能想溪流一样越汇越多。
等到大宋北方的亿兆万民都习惯了炉炭取暖做饭,大宋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收益。
初看不值一提,细算极恐,这里面的利益太巨。
可朝廷居然就将这个巨大的蛋糕丢给了钟粟,很多人如梦初醒后才觉得后悔不迭。
钱翰林甚至在想,章惇说让他当钟粟的副手,本来就是一句戏谑之语。
可现在看来,如果真能这样还真是一件好事。
如果一开始不要没脑子的乱发表意见,这件事说不定还有商量的余地,现在显然是不行了。
真是一失语成千古恨啊,钱
翰林觉得,自己的一时糊涂,造成了错亿的悲惨结局。
其实论起级别,钱翰林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朝议,但因为是蔡卞带来的,算是破例参加。
就在他无声地悲怆之时,钟粟却向他投来了一个友好的微笑。
这显然是强烈的讽刺啊,钱翰林觉得自己的智商情商人格都受到了一万吨的暴击。
可偏偏这时候又没办法说,只能尽力装出一副翰林应有的气度。
“钟卿还有话说吗?”
向太后敏锐地捕捉到了钟粟细微的表情变化,人老成精的道理再次得到了印证。
“太后,官家,章相之前建议,让钱翰林来助我完成这件事情,下臣觉得颇有道理。
再说,炉炭监初建,必定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书院需要管理,钱翰林翰林出身,对很多情况比我要熟悉。
如果让他来做炉炭监的少监,一来可以让炉炭监快速成立,二来还可以处理好各处关系,实在是无可挑剔。
钱翰林之所以提出反对的意见,必定有过深思熟虑,如果他本人愿意,我觉得反而是一件好事。”
钟粟一出口,大殿之内陷入了死寂。
钟粟居然要让强烈反对自己的人来当自己的副手,甚至是让他来监督自己的行
为,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操作?
别说朝臣了,就算是向太后和赵佶,也觉得这个提议也是在过于大胆了。
对于这种反对自己的人,不设防已经有些危险了,居然还要放在自己的身边,这是要主动找死吗?
钱翰林即便人品、官声没有任何问题,可终归是强烈反对他的,这样的人也可以用吗?
一连串的疑问在大殿中萦绕,但却没有人说话,不是不想说,而是没有反应过来。
其实最为悲催的就是钱翰林,刚刚才接受了一万吨的暴击,怎么紧接着又来了一亿吨的暴击。
钟粟这人还真没看出来,不将自己置于死地决不罢休啊。
就在大家惊诧万分之际,钟粟又说话了。
“各位,其实我是在想一件事情,排除政见问题不说,大家觉得范文正、临川先生王介甫和涑水先生司马君实人品如何?
我再提一下,不论政见,只谈人品。”
本来还可以提一下苏颂、苏东坡这些人,但古人讲究盖棺论定,活着的人自然不方便议论。
“若论人品,自然都是先儒典范,即便有小失,但仅仅是白璧微瑕,只是——”
曾布打破了大殿中的死寂,他和王安石、司马光都共事过,自然有资格开口
。
至于他后面的“只是”,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死死的政敌,两人在改革和保守的道路上拼得你死我活。
人无完人,人品好也未必不会有不智之举。
“的确如此,范文正公、王荆公和温国公都是一流人品,文品都可称得上我大宋奇才,无可争议。”
向太后也说话了。
终于,大殿中恢复了一些人气。
只是钟粟突然说到这些,大家并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钱翰林有了之前的脑残行为,这次彻底学乖了,一言不发,做眼观鼻鼻观心状。
我啥也不说了不行吗,哪怕跟我有关系,我照样不说话,你们爱怎么搞就怎么搞吧。
钱翰林打定了主意,就是不说话。
“谁对谁错先不说了,如果他们能够团结一心,我大宋又如何?”
钟粟一下子说到了问题的实质上,那就是关于党争。
这也算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多数人都是在避免这个话题。
但钟粟不一样,他不属于任何一党,说了也是白说,反而不会有什么后果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君子群而不党,我大宋自然需要团结一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