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赵佶驾临汴京大学(二)(1 / 2)
钟粟就怕赵佶没想法,只要他愿意,钟粟就能办到。
果然,赵佶似乎反复考虑了一番,便开口问道:
“不知道这其中的窍门在什么地方,钟卿如果愿意献出秘方,一切都好商量。”
赵佶这么说,曾布迅速从赵佶的手中接过报纸,扫了一眼之后,两眼立刻放出了异样的光。
这印刷水平的确有些妖孽,活字印刷术早就已经出现,但是因为各种问题被排除在主流印刷业之外。
当然有不少人也尝试着进行了一番改进,最终自然是无疾而终。
可这钟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突破了其中的技术瓶颈。
虽然以铅当做活字成本会高一些,但起码宫廷中的这些印刷品完全可以用铅活字印刷。
至于民间,估计木雕版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钟侯,这《汴京头条》真的是以铅活字印刷而成的吗?”
曾布的情绪有些激动,居然都没留意到,钟粟还没有回答赵佶的问题。
直到洪六轻轻推了曾布一下,曾布才发觉自己有些唐突,脸色微微一红后退一步不再做声。
“无妨无妨,看来曾相也对这秘术颇有兴趣,这也是我大宋幸事,大家都看看
吧。”
赵佶一说,尴尬的情绪有所缓解。
几张《汴京头条》开始在相陪的大臣中开始传递。
大宋的雕版印刷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但毕竟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想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难度非常之大。
可他们却发现,钟粟的这套铅活字印刷出来的东西,显然超过了雕版印刷的效果。
不但字迹清楚,而且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看着赵佶一脸的期待,钟粟自然想好了说辞。
“无非就是一套印刷秘术而已,献出来又有何妨。
这事好商量,不多此事官家在兴头上,咱们先不说这个。”
赵佶一愣,随即说道:“也罢,此事容后再议。”
赵佶不确定钟粟到底想用什么条件交换,此事当着所有人,万一钟粟说出什么不便答应的,场面一定会太好看。
与其这样,还不如等等再慢慢商量。
钟粟却不是这么想的,他只是觉得时间并未成熟。
等到了农学院,他再提出要求也不晚。
紧接着,赵佶又看了赵佶理工学院中的冶铁、炼铜等车间。
几乎个个都超出了他的预想,他开始意识到,这次的参观,钟粟显然是有目的的。
虽然自己抱着吃喝
玩乐的想法而来,但现在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很快,从理工学院出来,赵佶又来到了农学院。
农学院成立以来,钟粟不仅仅是培养集中高产作物的种子。
陈旉当时和钟粟交流了很多关于农具的思路,钟粟毫无保留地将后世一些农具进行了展示。
一套涉及理念新颖的“代耕架”呈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这又是钟粟剽窃了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机械学家王徵的科技创作。
其实代耕架的思路在唐朝就有了,只是因为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对杠杆原理的认识不足,索然发展进步缓慢。
到了明朝的时候,代耕架才真正走向成熟。
当然,虽然名字叫代耕架,但可不是说能够代替人的。
如果真有那么好的事情,永动机也早就被破解了。
其实代耕架真正的作用,主要还是适合那些没有畜里的穷乡僻壤。
三人合作,比起原来的人力直接拉犁要省力很多。
当然,如果畜力普及的话,代耕架就没有了作用。
这些东西赵佶其实并没有兴趣,但因为自己毕竟已经是一国之君,自然懂得农耕的重要性。
所以还是在钟粟的介绍下
认识了这些农耕用具,除了赵煦,其他人也是大开眼界。
“此物虽好,但是需要大量木材。”
张商英倒是个明白人,一下子变看出了其中的弊端。
赵佶一听点了点头,他比较距离“何不吃肉糜”的晋惠帝还有较大的距离。
在看着这具代耕架的时候,他就被这件农具的体积所震撼。
体积如此庞大,消耗的木材自然会不少,傻子都能看得出来。
“此物每家每户置办一套当然是不现实的,但如果能够几乎共享一具,也不是不可以。
另外,我觉得如果是一个较小的村社,有这样一二十具,大家轮流使用,也未尝不可。”
钟粟当然知道代耕架的成本较高,但再怎么高也远远比不上购买耕牛。
正因为如此,在制造之初已经想到了后面的普及方案。
赵佶一下子和众位大臣便想到了,这又是一项发明,继续让钟粟拿出来分享,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可钟粟既然有这样的发明,总不至于是自娱自乐的。
事实上,钟粟还真不着急,自己手头上可是有一千亩的土地,完全靠着畜力显然有些不现实。
“此物虽是下臣发明,但只有遍及我大宋
,才算是物尽其用。”
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