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到底发生了什么(1 / 2)
王公公见得此情此景,已然吓得不轻,急忙躬身而退。
整个御书房霎时间便只剩下李恪与李世民相对。
以往见得李世民如此眼神,李恪保准是垂首躬身不再多言。
可是今日,他却没有。
他就如此笔直的站在那里,像是一根木桩,但却带着十分犀利的眼神,甚至是带着质疑和愤怒。
而李世民此时,胸腔急剧起伏,李恪的问题比泰山崩塌更让他感到震撼,一时之间他竟没办法平复自己的心境。
两人就这样谁也不退让的相互瞪了半晌。
最终,李恪忽的冷笑。
“算了。”
“既然陛下不愿承认,甚至不愿提及,儿臣也无可奈何。”
“但李仙齐去找侯君集必定有个理由,待臣找到李仙齐后再做询问吧。”
“臣告辞。”
李恪拱手,准备离开。
然后李世民却忽的摆手叫住了他。
“李恪,你是不是在暗中调查你娘的死因。”
李世民不是傻子,今日李恪的问题如此尖锐,他不可能感觉不到。
“是。”
“我想太子殿下应该已经与您说了。”
“不然也不会有长安走私案了,不是吗?”
李恪就这么淡淡的看着他,不带任何感情,像是看着一个陌
生人。
而他的这种目光让李世民心中寒意陡生。
“你想说什么?”
李世民目光一转,继续背过身去。
“长安走私案,摆明了就是太子想诬陷儿臣。”
“陛下其实一早就知道,但您和杜如晦还是觉得可以利用,所以边将计就计,在这里让儿臣与太子上演了一出指控与被指控的戏码。”
“陛下想知道的,无非便是益阳王的下落,因为益阳王知道当年的真相,而您不确定益阳王到底与儿臣说了没有,更涉及到益阳王亏空那笔巨款的去向,所以您必须要搞清楚益阳王的下落。”
“儿臣说得对吗?”
李恪的声音显得异常的平淡,好似说着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那种乏味与失望在他的语气之中显露无遗,更甚至还流露着一股淡淡的讽刺。
讽刺?
讽刺谁呢?
“所以益阳王到底与你说了什么?”
李世民仍旧背对着他。
在李恪看来,李世民的背影像极了澹州城的老城墙,横亘在记忆里的老城墙,挡住了无穷无尽的真相,也引发了他心中无数的奇思妙想。
“陛下承认了?”
“既然陛下已经承认了,难道陛下还不知道益阳王与儿臣说了什么?”
“
儿臣的确在暗中调查我娘的死因,可是儿臣不愿相信她说的。”
“所以还请陛下告知,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恪反客为主,将烫手的山芋再度抛回给李世民。
不过他并没有撒谎。
因为他的确不相信益阳王所言。
而刘弘基也出于某种苦衷,一直未曾对自己说明。
所以这件事,其实并非现在看起来这么简单。
首先他母亲没有道理在大明宫坐以待毙,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按照当时的清醒,他的生母应该有足够的能力逃出大明宫,但是她没有。
这足以说明她留在大明宫肯定有着别人不知道的目的。
况且,李渊本来就不喜欢她,而她却一直能呆在大明宫,这里面难道就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深思之事?
还是说,李渊其实早就通过她知道了李世民即将发动玄武门之变?所以这才接纳了她,希望保她一命?
又或者说,李渊当时也希望通过她来制衡李世民?让李世民不敢对自己妄动?
这里面,最能让李恪信服的便是李世民没有当即杀了李渊,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生母的存在。
另外,正如之前的猜测,李渊之死,很有可能跟三血杀有关。
而这,
也就是李世民必须要抹去的痕迹!
这件事绝对不能传出去!
堂堂大唐帝国的君主,居然暗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这种事要是传出去,他这个天可汗的脸往那儿放?
他以往那副仁慈博爱的面容又会被世人如何撕扯?
所以他必须要知道益阳王的下落,确定益阳王有没有向李恪透露这里面的真相!
而这,也就是李世民之所以会将计就计,利用李承乾的计划来逼迫李恪不得不说出益阳王下落的原因。
李恪不是傻子,更不是被人玩弄的蠢蛋,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件事,所以宁死也没有交出益阳王。
而现在看来,李世民的确参与了当年的那件事,李恪生母的死,必然跟李世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恪就站在李世民的背后,此时却是如何也看不清眼前这个父亲。
他甚至在想,自己到底是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李恪在发觉益阳王所道“真相”与现实实在相差甚大之后便开始怀疑益阳王跟他说这个“真相”的动机。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益阳王的确已经穷途末路,可是他在后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