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在其位(1 / 2)
“别上火,我慢慢改不就成了么?”
眼见着徐氏为了不相干的人上火,朱棣赶紧安抚。
“唉,上千年的说法,传得面目全非,士大夫生往自己脸上贴金,贴了这么多年,都成就金身了,怕是我们撕一辈子也撕不干净。”
徐氏有点泄气。
“不至于,我看咱儿子做得挺好的。一点点来呗。”
朱棣这会也没别的想法,人各有所长,他很有深刻的认识。
徐氏跟朱高炽脑子转八百个弯了,他可能刚刚起步,处理朝政不行这事,他心里是认的。
他爹跟他哥父子相得,落了个白送黑的下场。
他必须反其道而行,在面上跟儿子捣乱五十年,做儿子那坚实且不讲理的后盾。
“当个藩王多好。”
徐氏又想叹气。
有些事情,她早就看得透透的。
但朱棣只是藩王,她想归想,不能动,只能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来宽慰自己。
现在在其位了,还有张欣跟朱高炽这两个敢想敢做的继承人。
不谋一谋,就觉得对不起这些年她看过的书。
“嘿嘿嘿,晚了,皇后娘娘!”
朱棣笑。
“算了,出来混,总是要还得,来来来,我跟皇上说一说,这良籍跟贱籍一事,看能不能把贱籍废了。”
徐氏把舆图收好,才跟朱棣认真的普及了一下,士农工商,良籍,贱籍,这种把人无故划分成三六九等的渊源跟危害。
“士农工商,国之四民”这个说法出自《管子》。
管子,就是管仲,齐国大名鼎鼎的相国,入仕之前,人家就是个商人。
管仲的这四民的说法只是将国民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商贾。
这个划分如果单看这一句,像是划分了阶层。
但实际上,管仲表达的只是职业上的分类,没有尊卑之分。
因为后面还有一句——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管仲的完整意思是,国民大概有四种职业,士农工商,他将之称为四民,四民全都是国家基石,不可或缺。
至于这个排序,并不是身份地位的排序,而是基于一个国家治理对象重要程度的排序。
士,指的是军士,在管仲那会,拥有军队大权在握,随时可以谋夺皇权,自然是需要加强管理的第一位。
农,代表的是农民,只有农民勤恳耕种产出粮食,国家才不至于饿殍遍地,管好了农民,治理国家就简单轻松,所以在第二位。
工,是提高大家生活素质的人,技艺精湛的匠人主要服务上层,他们大多数不缺吃穿,放到一边先不管也成。
商,主国内东西的流通的人,没有商人,国家经济可能如一潭死水导致国家毫无发展。商人只要有利可图,自然就会产生,像野草一般,生存能力极强,所以比工匠还不需要管理。
管仲的四民制度从根上来说,跟后人扭曲了他的本意把人分成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特别在“士”这里。
朝代发展之下,做官的人从原来的推举制变成了全民科举。
科考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入朝为官,打理一方政务甚至制定国家政策。
读书人的地位越来越高,有文化的官吏替代了军士,“士”也成了士大夫跟读书人,一举成了阶层的榜首。
相反的。
商人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人败坏了风评成了贱籍。
工匠里面因为有下九流的存在,“工”慢慢的变成了所谓的贱籍。
就此,什么是良籍,什么是贱籍在老百姓的认知里根深蒂固。
在宋朝那会,因为宋朝的商业发达,良贱通婚并不罕见,这个界线开始模糊。
宋朝末年时,良籍贱籍的说法已经开始进入逐渐消亡的状态。
可惜,前元南下,统治了中原近百年的时候,把古早的糟粕全恢复不单止,还发扬光大。
一整个国家被分成了好几等人。
连古早的奴隶制都死灰复燃。
先帝说句不那么中听的,本就是前元统治下长大的,哪怕他谋夺了这个天下,他的思想也照样受前元这些制度的影响,即便恢复了汉人统治,也同样将整个国家老百姓分成了三六九等。
洪武朝的基本户籍说是只有两类:良籍、贱籍。
但细分起来,良籍有四种——民籍、军籍、匠籍、灶籍。
贱籍更多,有七种——丐籍、乐籍、渔籍、胥籍、堕籍、娼籍、隶籍。
按先帝的想法,只要是良籍都可以参加科举,入仕为官。
但从实际的操作来说,四种良籍的人里面,只有民籍有条件去参加科举。
军籍或者匠籍、灶籍,都是代代相传的,每一代家里都必须出一个正丁从军或者当匠人、当灶户。
这三种户籍的人家里有富余的人口,也叫余丁,在正丁承继了家业,没有出任何意外的情况下才能去做别的事情。
一旦正丁出事,余丁就是替补承继人,而且必须替补,否则就是违法。
所以军籍、匠籍、灶籍的人家,为了以防万一,余丁一般就是在家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