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1章 身管火炮,热带风雨(求订阅!)(1 / 3)

加入书签

洪武七年,二月初二,辛酉日,龙抬头。

西南的雨,似乎永远不会停歇,从过完上元节后,一连飘洒了大半个月。

细细冷冷的雨,浸透了连绵的山峦,让人忍不住怀念北国塞上的风沙。

“段将军,不知秦军何日将会南下云贵,可否告知一二?”

四川都指挥使杜佐军走入段廷彦的军帐,率先发问:

“颍川侯之兵,已南下洞庭,不日将从贵州攻取云南。”

“秦军上万人马,却还在川府踟蹰不前,我恐将军无法同秦王和陛下交代。”

杜佐军催促段廷彦出兵的意图,实在过于明显。

以至于他这话刚刚说出来,就引起军帐内一众年轻参谋们的怒视。

军帐内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各色公文,最中央则是长三米有余的硕大沙盘,上面密密麻麻插着各色的红、蓝色旗帜。

秦王军上万余士卒,要翻越横断山脉,进攻云南,乃至于一路向东、向西两路进攻,一直打到南海和印度洋。

远征路程上万里,后勤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

仅仅是为了防雨,关中后方就加急为全军赶制了三万多件雨具。

更别提其他堆积如山的粮食、炮弹、火药等物。

粮食方面,得益于关中低廉的粮价,朱樉一口气就为南下大军筹措了足够吃上大半年的粮食。

全部都制成了能够保存一定时间的炒米、炒面、馕饼等等干制食品。

当然,考虑到西南潮湿闷热的环境。

这些食物肯定不像在西北或是关中的时候那样。

能够保存上好几年的时间。

但是也足够士卒们携带着吃上半个月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肉干、油脂、咸鱼等物。

肉干大多是来自于河套草原牧场。

在不影响牛羊马群繁衍的条件下。

秦王府屠宰了二十万匹各色牲畜,来为军队提供肉食。

军火方面,那就更加充足。

西南山路崎岖,重型火炮无法采用骡马机动。

但是像60毫米迫击炮这样的中型火炮,却是大量装备。

火炮密度甚至已经达到一种骇人听闻的程度。

在段廷彦能够直接下达指令的百户这一级,就装备了多达六门各色火炮!

不计算营属、队属的重型火炮,仅仅是各个基层百户装备的迫击炮一项。

就多达近四百门!

秦王府治下的火炮工坊,昼夜不歇,为前线生产迫击炮和野战炮。

在更换蒸汽机作为动力源之后。

朱樉终于将身管火炮的设计生产提升了日程。

在朱樉的亲自参与下,第一款野战炮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设计工作。

75毫米口径,36倍口径,炮管长2.7米,炮重2400斤。

有效射程6500米,极限装药射程8000米。

能够发射燃烧弹、高爆弹、榴霰弹等不同的弹种。

最难完成的炮管,在朱樉的指导下,也仅仅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加工出来。

第一门75毫米口径火炮,生产出来之后。

在西安城外,进行过一次试射。

当它发出怒吼咆哮后,在场的秦军官兵,无一不认识到。

今后的战争,将会是它纵横睥睨的天下。

仅仅是一枚高爆弹,就能够跨越十里地的距离,打击到敌人。

这无疑是战争的又一重大革新。

过去面对面刀剑对决的时代,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无论是什么样神勇无敌的刀客、剑客,面对呼啸而至的炮弹,只能够生出浓浓的无力感。

身管火炮对砖石结构城墙的损伤能力,同样让秦王军将士们感到震惊。

朱樉提前让士卒,在十里外的区域,砌筑起一座座用砖石水泥搭建的碉堡。

模拟以燧发枪为主的火器部队,据城坚守的情况。

陆三思、沈从云等精通火器作战的将领,都认为这些碉堡修缮得坚固无比。

在里边放上百十来个火枪手,在粮食弹药无忧的情况下。

即使是上万人的大部队,想要强攻下来,也要耗费数月的时间。

如果是传统的冷兵器部队,那么包围的军队,尚且可以使用火攻烟熏的方式,来迫使碉堡内的敌人出来。

但是进入火枪时代后,这一办法想要成功就没有那么容易。

碉堡内的守军,可以从一两百米外就发动攻击。

而且火枪装填远不如射箭那样费力。

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地进行射击,让外面的军队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伤亡,才能够靠近。

但是就是这样坚不可摧的碉堡。

在75毫米火炮面前,也没有坚持多久。

第一发炮弹,由朱樉亲手校准发射,首发命中。

打中碉堡正南方向的砖墙。

登时出现了一个半米大小的破洞。

好在工兵们修建堡垒时并没有偷工减料。

碉堡整体还没有出现垮塌的情况。

但是第二发炮弹的轰炸,紧接着就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