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再次突破(1 / 2)
看着眼前的战场,王明心里面有些头疼,这玩意儿确实不是一件很好解决的事情,毕竟目前他手下的兵力已经到了极限了,十八万军队,其他各个方向只有八万人。
剩下的近十万人则全部留在了亳州城墙内作为总预备队以及城墙防御,总不能说主城墙完全不需要力量防御吧,万一是围墙防御体系崩溃的太快,全部成了溃兵,溃败的队伍冲向城墙,若是城墙上面没有相应足够的防御力量,那还不被这官军趁势就全部拿下了。
而要利用这十八万的队伍全力反击,很难做到,因为进攻的官军高达二十万,两万的兵力差距并不大,只要排兵布阵得当,这两万人的兵力差距很容易就可以磨平了。
其实叛军和官军真正的差距是在精锐部队上面,这也是历史上无数的造反的家伙在造反前中期都会面临的问题,也就是现在帝国造反的是世家,他们还是掌握了很大一部分帝国权力,同时又有钱,所以能训练出一部分精锐。
要是看看以前的这个大汉帝国时期的黄巾造反,那绝大部分都是裹挟的农民,完全就是靠着突然起事以及人数的优势在获得胜利。
叛军一般都是仓促起事,或者准备时间没有多久,也不可能光明正大的在明面上招募大规模军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叛军精锐不多的原因。
历史上如果说造反手握精锐那就要属安禄山这家伙算是一个手握大量精锐的人,甚至于手中军队比中央军还要精锐一些,不过数量上又弱了一些。
但是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多,大部分的造反的人一开始都是从微末中崛起,逐渐变得强大。
但是今天,说实话王明他们作为造反的一方,还真的是有些憋屈,因为不仅仅质量比不过,人数他们也一样的比不过。
这对
于叛军而言,还真的有一些算是可悲的。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因为整个战争进行到现在,不管是叛军还是官军都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基本上双方以淮水这条线,加上关中地区在叛军手中。
可以说交战的双方已经将整个帝国的战争潜力挖掘到了极致,如果再挖掘下去,可能就要伤及根本了,目前而言,南方还好,因为有征西军这样一股庞大的力量在输血,但是占据北边的叛军就不一样了,北边对民生的破坏还是很大的,很多地区不不仅仅是百姓被强行征召从军,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也遭到大量破坏,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叛军势力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目前中央朝廷大军占据了主动权,不断进攻,所以战争本身所造成的的破坏最多的也是北方中原地区。
百姓苦啊,安江顺也知道百姓苦啊,就比如亳州百姓,为了更好的在亳州建立防御,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官军内应,王温茂在开战前将大部分的亳州城百姓都赶出了城,让他们去乡下住,没有亲戚的也自己想办法。
百姓手无寸铁的能怎么办,也只能眼睁睁的看叛军将自己赶出家门,好在王温茂还不算太过绝情,没有将百姓的诸如粮草等物资给没收了,钱财也基本上没动,不然亳州百姓恐怕更惨。
“这也是为什么王温茂要坚持在亳州和我们大战一场的原因,他将一切赌注都压在了亳州。”
安江顺在自己的望车旁边给刚刚回来的安彩萱等人讲述当前的战局,虽然他没有直接指挥,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每天战斗结束之后进行总结,作为老帅,安江顺的经验肯定是其他的将领比不上的。
每天进行战斗总结的时候,不仅仅是安彩萱等主要将领听,最重要的是还有很多的年轻将领,也是聆听的
主要群体,他们都很年轻,有朝气,有活力,也有本事,但是他们相对来说比较缺少经验,所以现在就是要通过每天的战斗,不断的给这些年轻的将校们总结经验,让他们吸取经验教训,迅速的成长起来。
经过一场平叛战争,战争过后,肯定有相当一批将领因为功劳太大,必须慢慢的退出一线,转为二线,或者半行政性质,只有这样才能让那高高在上的皇帝放心。
安江顺有一个就行了,再多就不好了,所以年轻的将校需要培养起来,军队的未来就要靠他们了,毕竟老一辈的像袁成杰和呼延柳两个人在这一次的平叛战争结束之后,要不是在中央做一个闲职,要不然就是功成身退回到天竺和大食去继续驻守殖民地。
因为只有这样李豫才能放心啊,要不然整个帝国军队几乎都要成为安江顺现在的征西系的人了,李豫能放心吗?
肯定不会啊,换做安江顺自己也是一样,怎么可能放心,如果说安江顺就是皇室的人这还好一点,权势再大至少也是皇室成员,日后就算是出了问题,这个帝国始终还是在李氏皇族手中控制。
这也是为什么安江顺对李丰重用的原因,没办法就是平衡,李丰是皇室的成员,让李丰掌控一部分兵力,也能让李豫更为放心,至少不会在这场战争中拖后腿,安江顺现在最怕的就是有人拖后腿。
战争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刻,若是这个时候有人在后面拖住了后腿,安江顺自己或许没有什么最关键的是正在受苦受难的帝国百姓们遭受不住了。
安江顺不愿意百姓再继续受苦受难下去,所以最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