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交锋(3 / 3)

加入书签

让他在天上不得安息吗?”

姬明成此话一出,朝臣们都是议论纷纷。

有不少大臣都觉得开棺验尸太过骇人听闻,尤其老王爷身份贵重,实在不宜过多惊扰,否则说出去让百姓知道了也不好听啊。

有些个迂腐的大臣纷纷出言反对,坚决不同意开棺验尸之事。而若是不能开棺验尸,便无法判断证人证言的真假,事情就这么僵持住了。

最后还是小皇帝出言,说此案暂缓,先行退朝,这才将这么一场闹剧给中止了。

崔御史有些不甘,他知道这些事若是今天不能分辨明白,改日或许就没有这种机会了,此案很有可能会不了了之。

但皇帝已经出言,他不能忤逆,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下朝回府。其间,以前与他关系不错的一些同僚都隐隐有躲着他的意思,这更是让崔御史心生烦躁。

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桩案子就这么被搁置了,两天之后,皇帝宣布将此案移交大理司审查。

一旦交给大理寺,审案的手法就简单粗暴了许多,且审案的过程也不免偏颇。

大理寺卿自然是不敢得罪摄政王的,因此只能一味地审问莺儿,且他还派人去查了莺儿的家里人,查到莺儿的哥哥前几天已经还清了近百两的债务,而正常情况下,他即使是将家里的宅子卖了,也是绝对拿不出这么些钱的。

于是大理寺卿认定了就是莺儿收钱诬陷摄政王,命人对她上了刑。一套刑具下去,莺儿实在扛不住,只能认罪。

于是案子就这么结了,莺儿受人贿赂故意污蔑摄政王,欺君罔上,罪大恶极;摄政王无辜受害,弑父之事乃是子虚乌有,应为其正名。

在朝臣中引起了极大震动的案子就这么草草结案,无论大臣们心中有多少疑问,都无人敢再提出质疑,这一点也隐隐显露出摄政王在朝中的只手遮天。

一直与姬明成打擂台的丞相一派倒是想质疑此案,但他们谁也无法肯定摄政王弑父之事究竟是真是假,万一真是那莺儿和崔御史信口开河,他们再送上去不依不饶要求彻查此案,岂不是将把柄送到摄政王手中吗?

没看那日揭发摄政王的崔御史都被皇上罚了吗?虽然皇上对言官宽容,只是罚俸一年,小惩大戒。但崔御史直言上谏那么多次,这还是第一次被罚,就足以看出摄政王在朝中的影响力了。

丞相谨慎,没再插手此事,于是此案就真的这么不了了之了。

值得一提的是,莺儿作为证人随意污蔑摄政王,本来是应该被秋后问斩的,却被摄政王自己拦下了。

姬明成没让大理寺将莺儿下狱,反而把莺儿要到了自己手里,谁也不知道他想做什么。

大部分人认为,摄政王是想亲手处决了这个污蔑自己的人,以此泄恨。

不过这只是件小事,莺儿一个家中贫寒、毫无背景的小丫头,没有什么人会在意她的下场。

——唯一一个在意莺儿下落的人或许就只有姬兰玉了。

说起来,莺儿会去告发摄政王,甚至在金銮殿上说谎,都是姬兰玉派人指使的。虽说她这边给了银子,莺儿是自愿接的,她与莺儿做了交易,莺儿应当自己承担后果。但若是莺儿真的出了事,她也会觉得良心不安。

同时姬兰玉也觉得挺对不起崔御史的,原本是她想揭发姬明成的,却让崔御史冲在了前面,若崔御史真的因为此事被问了罪,她也必然不能安心。

其实崔御史得罪了摄政王,说重一点算是污蔑皇家声誉,若是皇帝真追究起来,被罢官下狱也有可能。但姬兰玉从中花了大力气周旋,接连劝服了太后与皇帝,最终才让崔御史免于重罚,仅仅只是罚俸禄而已。

但莺儿还是落到了姬明成手中,姬兰玉无计可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