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章 M之谜——破案(1 / 2)

加入书签

一天深夜,张成的办公桌上静静地躺着一份匿名举报信,信中的内容如同一束光,穿透了案件的层层迷雾。

举报者在信中详细描述了案发前夜的所见所闻,称自己曾在酒店附近偶然目睹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死者的情人,神秘地出入酒店。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位情人当时的行为异常鬼祟,不时回头张望,似乎生怕被人发现。

这一线索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张成心中的迷雾。

张成深知,这极有可能是案件的重要突破口。

他立刻召集了专案组成员,紧急部署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首先,他亲自前往酒店,与安保部门紧密合作,调取了案发前夜的监控录像。

这一次,他要求调取的是更高清晰度的版本,力求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

经过连续数小时的仔细筛查,张成终于在监控录像中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死者的情人。

他的出现时间、地点以及鬼祟的行为举止,与举报信中的描述完全吻合。

这一发现让张成激动不已,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为了尽快将嫌疑人绳之以法,张成立刻加大了对情人的搜捕力度。

他动用了警方的一切资源,包括情报网络、技术侦查手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

同时,他还通过媒体发布了悬赏通告,鼓励广大市民积极提供线索。

一时间,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

在张成的不懈努力下,情人的行踪逐渐浮出水面。

在等待抓捕情人的紧张时刻,张成并未闲着,他深知心理战术在侦查工作中的重要性。

于是,他利用这段时间开始尝试构建情人的心理画像,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其犯罪心理,为后续的抓捕行动提供有力支持。

张成首先梳理了目前掌握的关于情人的所有信息,包括其性格特征、行为模式以及过往经历等。

他注意到,情人性格内向而敏感,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在社交场合中显得低调而谨慎,但也为他提供了逃避法律制裁的便利条件。

接着,张成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情人的作案动机。

他认为,情人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可能是因为对死者的深厚感情以及无法忍受的嫉妒和占有欲。

当死者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时,情人可能误以为自己有了取而代之的机会,进而采取了极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构建心理画像的过程中,张成还特别注意到了情人可能的下一步行动。

他推测,由于情人目前处于逃亡状态,心理压力极大,很可能会寻找一个相对隐蔽且安全的地方暂时躲避风头。

同时,他也可能会密切关注警方的动态和舆论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逃亡策略。

为了验证自己的心理画像是否准确,张成加强了与死者家属的沟通。

他深知家属往往能提供关于死者生前社交圈、情感状态等方面的宝贵信息。

通过与家属的深入交谈张成不仅获取了更多关于死者与情人之间关系的细节还意外发现了情人可能藏匿的线索。

这些线索为警方的抓捕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进一步验证了张成心理画像的准确性。

经过连续数日的艰苦搜捕和不眠不休的蹲守,张成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时刻。

他们根据前期收集到的线索和情报,成功锁定了情人的藏身之处——一处偏远的废弃仓库。

这里环境恶劣,四周杂草丛生,但正是这样的隐蔽性让情人选择了这里作为暂时的避风港。

随着一声令下,张成和他的团队迅速包围了仓库,切断了情人的所有逃跑路线。

他们手持武器,神情严峻,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生死较量。

仓库内,情人似乎也察觉到了外面的动静,他紧张地四处张望,试图寻找逃脱的机会。

然而,张成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他冷静地指挥着团队成员逐步逼近仓库。

就在这时,仓库内突然传出了一阵枪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情人显然已经狗急跳墙,决定殊死一搏。

张成毫不畏惧,他迅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反击,一场激烈的枪战随即爆发。

在枪林弹雨中,张成和他的团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顽强的斗志。

他们与情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每一次交锋都充满了危险与不确定性。

然而,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正义的力量始终占据上风。

经过一番苦战,情人终于被成功制服在地。

审讯室内,灯光昏黄而刺眼,将情人瘦削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映在冰冷的墙壁上。

他低垂着头颅,双手紧紧交握在一起,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张成坐在他的对面,目光如炬,直视着对方,试图穿透他内心的防线。

在沉默了许久之后,情人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沙哑而颤抖,带着无尽的悔恨与痛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