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扭曲的感情——破案(1 / 2)
他意识到,这起案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加复杂和深层次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或许正是解开案件真相的关键。
为了寻找这些秘密,张成开始走访受害者的亲朋好友、邻居同事,试图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他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人的讲述,仔细分析他们的话语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与案件相关的蛛丝马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成发现这些走访并没有带来他期望中的突破。
每一个被访者都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回答,他们的描述似乎都在印证着李浩的不在场证明。
那些曾经看似重要的线索,在反复推敲之下也变得模糊不清,难以成为定案的依据。
面对这样的困境,张成的心中充满了困惑和迷茫。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侦查能力,甚至开始质疑这起案件是否真的有解。
然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刑警队长,他很快便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他明白,在侦查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张成决定改变侦查策略。
他意识到之前的调查可能过于局限于受害者的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圈子,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关键因素。
他开始将调查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寻找那些与案件相关但尚未被发现的线索和证据。
在案件侦破陷入僵局,所有线索似乎都已断裂之时,张成决定再次深入受害者的生活空间,寻找那些可能被遗漏的细微之处。
他穿梭在受害者杂乱无章的家中,仔细审视着每一件物品,试图从中捕捉到与案件相关的信息。
就在这时,一张被随意放置在书架角落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张照片虽已泛黄,但画面中的人物依然清晰可辨。
受害者面带温柔的笑容,与一名年轻男子紧紧相拥,两人之间的亲密无间溢于言表。
更让张成震惊的是,照片中的年轻男子并非外人,而是受害者的儿子——小杰。
这个意外的发现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张成立刻意识到,这张照片可能隐藏着案件的关键线索。
他开始重新审视案件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受害者与小杰之间的关系中寻找突破口。
在发现那张引发深思的照片后,张成将调查的重心转移到了受害者之子小杰的身上。
他深知,要揭开这起复杂案件的真相,就必须深入了解小杰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以及他与母亲之间的微妙关系。
张成首先通过学校的档案和老师的访谈,勾勒出小杰的基本轮廓。
小杰自小便展现出内向的性格,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
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长期生活在母亲的高压控制之下有着密切的关系。
母亲对小杰的期望极高,不仅在学习上给予他巨大的压力,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和监督。
随着调查的深入,张成逐渐发现了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小杰虽然对母亲有着深深的依赖感,但这种依赖中却夹杂着强烈的反抗情绪。
他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和鼓励,但面对母亲的苛责和批评时,他又会感到无比的沮丧和愤怒。
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小杰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张成意识到,这种长期的情感压抑和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可能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他开始密切关注小杰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状态,试图从中找到他可能的作案动机和手法。
通过一系列的跟踪和观察,张成发现小杰在案发前后的行为确实有些异常。
他时而显得焦躁不安,时而又表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和决绝。
面对这些发现,张成深感震惊和忧虑。
他意识到小杰很可能就是这起案件的关键人物之一。
然而,要证明这一点并不容易,他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推断。
在深入调查了小杰的背景和日常行为后,张成更加坚信自己的猜测——小杰与这起惨绝人寰的命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仅凭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直接定罪,他需要找到更为确凿的证据,以及小杰亲口承认的供词。
是,张成决定采用心理博弈的策略,试图攻破小杰的心理防线。
张成深知,小杰作为一个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年轻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谴责时。
因此,他精心策划了一场场对话,试图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小杰内心的痛处,引导他逐步吐露真相。
在首次与小杰的交谈中,张成并没有急于展开攻势,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关心的态度询问了他的近况和生活状态。
他耐心地倾听小杰的诉说,用温暖的话语缓解了他的紧张情绪。
随着交谈的深入,张成开始巧妙地引入案件的话题,用温和而有力的语气询问小杰对母亲遇害一事的看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