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一章 唤群臣议政,召各地强兵5(3 / 3)

加入书签

刘琮的劝降;和洽“南度武陵”,栖遁避世;杜袭则干脆“南适长沙”,参与了张羡集团的叛乱。可见这些富有名望的流寓士大夫,其实也抛弃了刘表。

(蒯)越、(韩)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魏书刘表传》

(和洽)与亲旧俱南从表,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袁)本初,辟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阽危,必有谗慝间其中者。”遂南度武陵。--《魏书和洽传》

(杜)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袭遂南適长沙。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魏书杜袭传》

另外,荆州还存在许多年龄尚轻、名望尚浅的流寓士人,如孟建、石韬、徐庶、诸葛亮等人。

他们与傅巽等人又有不同,这些青年士子从未出仕过刘表幕府,始终保持观望态度。

诸葛亮在多年之后曾回忆往事,称“不求闻达于诸侯”,此处诸侯即指刘表。

更不必说,就连刘表的“邑人”最终都抛弃了他。伊籍跟随刘备入蜀,王粲兄弟则劝说刘琮降曹,几乎无1例外背弃了刘表的信任。

(刘)表卒,(王)粲劝表子(刘)琮,令归太祖。--《魏书王粲传》

王沈《魏书》记载,刘表死前曾向刘备托孤,云“我儿不才,而诸将并0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此处“便摄荆州”的真实性存在争议,裴松之对此高度怀疑,姑且不论;但“诸将并0落”却是客观事实。此处的“诸将”当指忠于刘表,且愿意贯彻其割据意志的将领,这些将领在刘表晚年时多已凋0,尚在人间者,则大抵如蔡瑁、韩嵩1般秉持归降曹操的绥靖立场。

毫无疑问,刘备在刘表集团中属于特例。他虽然受到刘表的猜忌,但刘备与曹操之间矛盾甚深,无可调和,因此刘备必定是反抗曹操,维持荆州割据路线的坚定拥护者。

简言之,刘表与刘备的关系,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提防。刘备对此亦心知肚明,从他在荆州晏然安居8年的事迹来看,他大约从未担心过遭到刘表暗算。

按刘备的行事作风,他在担忧曹操“必不容己”之时,便立即叛走徐州。

由此可知刘备不但有识人之明,而且政治嗅觉极端敏锐;

若他真的担心遭到刘表谋害,是绝无可能在荆州客居8年之久的。

按刘表死后他曾欲远遁交州,依附苍梧太守吴巨,便可知道彼时的刘备尚有退路,不必盘桓荆州。

(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先主传》

(鲁肃)问(刘)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江表传》

《汉魏春秋》记载,刘备曾自诩“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可知刘表临终之际,确实曾对刘备寄以期望。

这即使不是举州相付(如《英雄记》、王沈《魏书》所云),也是叮嘱刘备辅佐刘琦、刘琮等子嗣。

可知刘表1心所系者,仍是将割据荆州的事业继续下去。

而刘备的存在,则是刘表遗愿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事件的最终结局来看,刘表与刘备毕竟维持了表面上的和睦。

2者虽不乏猜忌之嫌,幸而有克终之美。

刘表在病笃之际向刘备托付后嗣,刘备在刘表死后亦曾赴墓前拜祭先君,可知即使在尔虞我诈的险恶乱世,也终有1分良知与恩义行于世间。

屌丝的逆袭第7部:《荆州韬光养晦记》就此上演。

那么问题来了,荆州被刘琮无奈献上之后,刘备是如何顺利逃出曹操的追杀的?

下1章咱们继续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