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四章 许都运帷幄,江夏谋千里6(3 / 3)

加入书签

建安4年(199)是暗潮汹涌的1年。

吕布、张杨身死在先;

眭固、袁术谢幕其后;

刘备叛于徐州,袁曹战于官渡;

刘协、董承在许县又掀波澜(衣带诏事件),搅得神州大地天翻地覆。

在众多精彩纷呈的事件中,最让大家意外的,其实是刘备滞留许县的时间。

从诸书线索记载中,不难看出,刘备与曹操同时呆在许县,其实仅在建安4年(199)4月至6月而已。

很难想象,刘备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便与董承和刘协搭上线,阴谋反曹。

更难想象的是,刘备前脚刚刚搭上董承,曹操后脚就青梅煮酒论英雄,敲山震虎。

这种“你来我往,见招拆招”的幕后博弈,是3国时代的另1条暗线,实际是1种桌下游戏,属于杀人不见血的政治阴谋,比明面上的刀光剑影更加可怕。

这也能充分解释,为什么刘备听到“天下英雄”的评价之后,即刻亡命出奔…

因为再晚1步,刘帮主便会人头落地。

刘帮主虽然侥幸生还,最终还是败于曹操。

可见陈寿“先主机权干略,不逮魏武”的评价十分公允;

但从刘备出奔的急迫心理,也能看出“非唯竞利,且以避害”的评语更加精洽。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先主传》

曹刘恩怨,贯穿3国汉季,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刘帮主如此对手,绝对当得起曹老板的尊敬与重视。

综上,说刘帮主只是个刘跑跑的,那绝对是小学生。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由于隐蕃的“归义”身份(即降人),他的履历可信度无疑要打个折扣。

不过依然可以从中抽离出部分有价值的信息。

按《胡综传》记载,隐蕃是青州人。这是1条关键线索。

(黄龙)2年,青州人隐蕃归吴。--《吴书胡综传》

在东吴政权中,南来的北人不论籍贯,1般都被视作淮泗集团成员,而淮泗集团是孙权所倚重的势力。

隐蕃的青州背景,也赋予他较大的活动空间。

因为在东吴官居高位的青州人为数不少;比如东吴的首任丞相孙邵,便是青州北海人。

(孙)邵字长绪,北海人。--《吴录》

同时,“典军国书疏”的滕胄、滕胤父子,以及侍中是仪等人,也都来自青州北海。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也。伯父(滕)耽,父(滕)胄……胄善属文,权待以宾礼,军国书疏,常令损益润色之。--《吴书滕胤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吴书是仪传》

虽然《吴书》没有记载隐蕃的具体郡望,但从东吴青州籍官僚的郡望分布上看,隐蕃极有可能来自北海郡。

隐蕃入吴之初,不见叙用,他通过主动上书孙权才得到朝见机会。

在1番“鼓舌摇唇”之后,隐蕃被孙权授予“廷尉监”的职务,从此进入东吴的司法系统。

(孙)权以(隐)蕃盛论刑狱,用为廷尉监。--《吴书胡综传》

廷尉即司法长官,下设3类副官,即廷尉监、廷尉正、廷尉平,数量不等。

在廷尉监任上,隐蕃得到了廷尉郝普的赏识。

郝普称隐蕃有“王佐之才”,因此“尤与之亲善”。

郝普甚至屡次“怨叹其屈”,有提拔对方做接班人的苗头。

廷尉郝普称(隐)蕃有王佐之才,普尤与之亲善,常怨叹其屈。--《吴书胡综传》

由此可见,隐蕃无疑具备司法工作的相关经验,因此才能迅速获得郝普青睐。

其实隐蕃进入东吴的廷尉系统,乃是既定计划。

《吴录》称“魏明帝令隐蕃诈叛赴吴,令求作廷尉职”,再借职务便利,离间东吴君臣。

(隐)蕃有口才,魏明帝使诈叛如吴,令求作廷尉职,重案大臣以离间之。--《吴录》

这就有必要谈1谈,曹叡为什么要授意隐蕃打入东吴的司法系统。

下1章,咱们继续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