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八十二章 无悔惹情债,故人终远来下(3 / 4)

加入书签

1年),孙权向曹丕称藩纳贡。

自魏文帝践阼,(孙)权使命称藩。--《吴书吴主传》

孙权如此做的目的,与之前大相径庭。

其人大抵是为了获得魏室支援,抵御刘备。

实际在斩杀关羽之后(219),孙权便已经做好迎战刘备的准备。为此他甚至告诫将领,必须增加个人武备,注意出行安全。

(孙权)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吴书吴主传》

孙权认为“处身疆畔,豺狼交接”,如果“不从人兵”,便有死于非命的可能。

按照翌年(220)曹丕戏称孟达为“刘备刺客”的记载看,彼时的刘备无疑已经派出了大量细作,准备向东吴的将领动手。

(曹丕)执(孟)达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魏略》

道理其实很简单。

既然蜀汉大将张飞能被帐下叛将所杀,那东吴将领自然也可能死于敌国刺客之手。

因此为了应对刘备的兵锋,孙权不仅注意内部防范,更着力于结交外援。

孙权向曹丕称臣,无疑是为了获得魏廷的军事援助,至少可以避免东吴两线受敌。

从历史背景看,刘备东征(221)发生于曹丕篡汉翌年;

曹丕当时急于封赏功臣,稳定人心,消化其父的政治遗产,缺乏对外动武的条件。

田余庆先生在《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1文中,认为曹丕即位之初,人心思变,青、徐地区的割据集团表现出了不受控制的倾向。

为此曹丕被迫假道伐虢,通过发动广陵之役才削夺了臧霸等人的兵权。

(文)帝疑(臧)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魏略》

在此背景下,孙权的称臣之举,即使不能获得曹魏的援助,至少亦可减少曹丕南下的可能。

按照“称藩”的描述来看,这比之前的“请降”无疑更进1步。

因为它意味着东吴在法理上正式成为曹魏的1部分。

自魏文帝践阼,(孙)权使命称藩。--《吴书吴主传》

按照曹丕册封孙权的表文来看,孙权获得了“大将军”、“荆州牧”、“都督交州”等诸多头衔,甚至获得了“加9锡”的殊荣。

这说明曹丕对孙权的“款诚之心”1度深信不疑。

从双方的书信往来中,还能看出孙权曾经许诺遣送太子孙登入魏为质子。

朕(指曹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若君(指孙权)必效忠节,以解疑议,(孙)登身朝到,夕召兵还。--《吴书吴主传》

种种记载,均表明孙权曾对曹丕做出极具诱惑力的承诺。

从曹丕后来指责孙权违背“降身奉国,以享兹祚”等约定的言论看,孙权大概还许诺了“纳土归降”之类的荒诞协定。

文帝报曰:“君(指孙权)生于扰攘之际,本有从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吴书吴主传》

有趣的是,从后续的历史发展看,孙权的1切承诺均是不实之词。

不仅如此,孙权还对曹魏君臣百般愚弄,翻云覆雨。

哈哈,对孙十万这1手,云某只想说:干得漂亮!

那么,我们来详细看看,孙十万如何欺诈、愚弄魏臣的。

曹丕登基后,孙权为了证明自己诚心归顺,便把历年所得的曹魏囚徒统统放归。

其中包括且不限于庐江太守朱光、左将军于禁、徐州刺史浩周、军司马东里衮等人。

(孙)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朱光等归。--《吴书吴主传》

文帝践阼,权称藩,遣(于)禁还。--《魏书于禁传》

初,东里衮为于禁军司马,前与(浩)周俱没,又俱还到(洛阳),有诏皆见之。--《魏略》

出于拉拢需要,孙权对这些曹魏囚徒厚加宠待。

从《虞翻传》的记载看,于禁获得的礼仪规格甚至与孙权相似,收买人心的痕迹可见1斑。

(孙)权乘马出,引(于)禁并行,(虞)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吴书虞翻传》

可惜于禁归魏未久(221)便被曹丕羞辱致死,未能发挥外交协调的作用。

不过另有归国魏臣替孙权作保,这就是浩周。

浩周大概深受孙权厚遇,他归魏之后,替孙权奔走疾呼,甚至以阖门老少性命,向曹丕保证“权必臣服”。

(文)帝问(浩)周等,周以为(孙)权必臣服,而东里衮谓其不可必服。--《魏略》

人所共知,孙权对曹丕自始至终都是虚与委蛇,不可能真正臣服。

同时,孙权对派遣孙登做质子的承诺,也是百般拖延。

曹丕心生疑惑,派遣浩周再度出使东吴,探听口风。

结果孙权听闻浩周为自己作保的事迹后,捶胸顿足,表示自己必不负浩周之托,乃至“流涕沾襟”。

哈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