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六十二章 胡笳催肠断,泛雾弄弓弦下(3 / 4)

加入书签

黄忠弓神,纵观史料,也没看出黄忠的弓有多神,暗耻欠慈哥1个弓神倒是真的。

无双割草里头…慈哥的武器不忍卒睹…

从3代起,慈哥就是俩叫虎扑狼殴改的大棒…

结果1直用到8代…

不再吐槽,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说到,孙策“以杀戮奠基”的凶暴行径,在江东子弟心中留下了多么可怕的阴影,3代过去,记忆犹新。

咱们来看看淮泗文武对孙策的不同态度。

淮泗集团是孙氏的创业肱股,但文、武两方对孙策的态度有所差异。

从上节论述中,不难看到,孙策立国江东(西历195-200年)的大部分部曲幕僚,实际都出身淮南、庐江两郡,即扬州江北地区。

从地理位置看,淮泗集团其实是孙策替袁术效力时(191-195),从老东家挖来的墙角儿。

除了蒋钦、周泰、陈武等武夫,还有周瑜、鲁肃、吕范等文武兼备的豪杰。

上述人物脱离袁术,跟随孙策东渡,无外乎两个原因。

其1是袁术奢淫放纵,赏罚不明——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另外1点,可能这群武夫与孙策气类相投,愿意支持孙策分家。

孙策本人的文化水平极低,吴郡名士高岱,隐居余姚,孙策自诩熟读《左传》,往与交谈;

结果孙策词不达意,感觉高岱轻蔑自己,竟把对方杀了。

(孙策)闻其(高岱)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孙)策果怒,以为轻己,乃囚之……(孙)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吴录》

按照孙坚自诩“无文德”的记载(见《吴录》)来看,孙策父子实际与文盲无异。

这里的文盲并非说孙策不识字,而是不通经义。

《孙讨逆传》中记载的“美姿颜、好笑语”,实际不是谈笑风生,而是插科打诨,即1些搬不上台面的荤话。

(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吴书孙讨逆传》

如果仔细观察孙策在袁术那里挖来的墙角,大抵都是勇力有余、智谋不足的武夫;

周瑜算是个异类,与孙策有总角之交,“攘臂而为之谋”;

鲁肃对孙策则颇持观望态度,甚至1度打算投奔山贼郑宝。

可见孙策这种莽夫气质,对士人的吸引力着实有限。

刘子扬(即刘晔)招(鲁)肃往依郑宝,肃将从之。(周)瑜以(孙)权可辅,止肃。--《通鉴考异》

与武夫不同,淮泗文人集团,对孙策的态度若即若离。

这些文人大抵是因为背井离乡,没法再享受到察举制度的红利,才违心依附。

孙策创业初期,麾下谋士仅寥寥数人,即张昭、张纮、秦松、陈端。

上述4人无1例外,均是徐州人。

张昭、秦松2人,后来还走上了卖主求荣的道路,赤壁之战(208)时2人相互唱和,开口“天威难御”,闭口“和平统1”,令孙权火冒3丈。

孙权抚周瑜背,曰:“子布(张昭)、文表(秦松)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江表传》

淮泗文人对孙策的暧昧态度,从孙策与张纮的对话,可以略窥12。

孙策脱离袁术前夕,找到张纮,表示“欲东渡江,做朝廷外藩”。

结果张纮毫不留情地戳破了孙策的拙劣表演,表示“将军想做齐桓、晋文,何止外藩而已”?

(孙策曰)“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君(指张纮)以为何如?”(张)纮答曰:“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齐)桓、(晋)文,岂徒外藩而已哉?”--《吴历》

紧接着孙策又找到袁术,表示“欲东渡江,助明公匡扶汉室”。

(孙)策说(袁)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3万兵,以佐明使君(指袁术)匡济汉室。”--《江表传》

实际彼时(195)离袁术称帝(197)还剩不到两年,且同年献帝东迁,败于曹阳时,袁术已经明确表示“汉廷气数已尽”。

袁术又怎么可能什么匡扶汉室?他想自己来恐怕才是真的!

天子播越,败于曹阳。(袁)术大会群下,因谓曰:“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4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隐喻称帝),于诸君何如?”--《后汉书袁术传》

虽然不知道孙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说出这番鬼话,袁术又是如何忍住没有笑出声来,但最终孙策还是讨还了兵马,分家单干,另立山头(名义上还是袁术部将)。

实际《江表传》中这段“前言不搭后语”的记载,可信度实在太低。

倒是孙策以传国玉玺为质,从袁术那里换回了部曲吏兵,比较符合现实人性。

这个符合逻辑。

彼时袁术刚好要当皇帝,而孙策手上刚好有大汉国宝传国玉玺,大家资源共享、各取所需、1团和气嘛。

袁术将僭号,闻(孙)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山阳公载记》

孙策渡江,其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