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八章 凉州暗流涌,北境风云动上(3 / 4)

加入书签

(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3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后汉书窦宪传》

北匈奴自此远遁不归,南匈奴则入驻汉地,成为东汉朝廷的附庸。

汉廷将南匈奴安置在并州诸郡,设置“护匈奴中郎将”与“度辽将军”以监视之。

这种官职与护羌校尉、护乌丸校尉类似,均是负责监视边境政权的职务。

护匈奴中郎将(1作“使匈奴中郎将”)的地位很高,可以进驻单于王庭,“参辞讼,察动静”;

而南单于则“遣使奉奏,送侍子入朝”。

令(护匈奴)中郎将置安集掾史将弛刑5十人,持兵弩,随单于所处,参辞讼,察动静。单于岁尽辄遣使奉奏,送侍子入朝,中郎将从事1人将领诣阙。--《后汉书南匈奴传》

换言之,东汉时期的南单于,实际是以“虚位”的形式存在,受到汉官的制约。

按余鹏飞、靳进《曹魏时期的匈奴族、乌桓族和鲜卑族》1文描述,匈奴王庭的实际权力,大多数时间掌握在左贤王手中。

所以,由此可见,荀彧对南匈奴左贤王的研究,并非做无用功。

注意:匈奴习惯与汉人相反,以左为尊。

按《后汉书南匈奴传》描述,东汉时期匈奴王庭的权力架构大抵如下。

单于为名义最高统率,但长期受到汉廷的监视与控制。

单于以下,大臣分为同姓和异姓两种。

同姓之中,左贤王最尊贵,1般由储君担任。

左贤王以下,则是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以上4王被称作“4角”。

4角之下,则是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号为“6角”。

4角和6角,是单于同族,有权继承南单于之位。

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4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渐将王,是为6角;皆单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后汉书南匈奴传》

异姓大臣,按地位高低自上而下,分别是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其余则冠以“日逐”、“且渠”、“当户”诸官号。

西汉飞将李广曾擒获匈奴当户,因此给长子起名“李当户”。

异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尸逐骨都侯,其余日逐、且渠、当户诸官号,各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高下次第焉。--《后汉书南匈奴传》

(李)广3子,曰(李)当户、(李)椒、(李)敢,皆为郎。--《汉书李广传》

于夫罗是南单于之子,当时出任左贤王。

在南单于“虚位”的背景下,于夫罗属于王庭之中的头面人物。

这里需要特别谈1谈于夫罗的头衔问题。

《后汉书南匈奴传》称于夫罗为右贤王;

但同传又称南单于曾遣左贤王助战汉廷;

结合王沈《魏书》记载的“中平中,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的描述看,可知这里的左贤王就是于夫罗。

中平中,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王沈《魏书》

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单于遣左贤王将骑诣幽州。--《后汉书南匈奴传》

学者陈勇在《去卑监国的败局与刘豹世袭的造伪》1文中,也勘定了于夫罗的实际头衔是“左贤王”而非“右贤王”。

东汉中平4年(187),前中山太守张纯,勾结乌桓、鲜卑叛乱,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

灵帝遂派遣刘虞镇抚幽州,同时诏发南单于出兵助战。

中平4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反畔,遂率鲜卑寇边郡。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后汉书南匈奴传》

当时于夫罗领兵进入幽州,协助刘虞讨伐叛军,结果战事尚未结束,翌年(188)南匈奴便发生了变乱,南单于羌渠(于夫罗之父)被杀。

当时滞留王庭中的实力派,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

这个新单于在位1年即死,自此王庭便由匈奴的诸多“老王”代为摄政。

须卜骨都侯为单于1年而死,南庭遂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后汉书南匈奴传》

领兵在外的于夫罗,听闻王庭变故,遂自立为单于,并向汉廷“诣阙自讼”,希望能在汉军的帮助下讨回属于自己的单于之位。

于扶罗,中平5年立。国人杀其父者遂畔(叛),共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而于扶罗诣阙自讼。--《后汉书南匈奴传》

不幸的是,南单于死后翌年(189)灵帝又死,随之而来的便是十常侍乱政、董卓进京等1系列变故,因此于夫罗的事情便被彻底搁置了。

夫罗在失去单于之位以后,便在中原转战迁徙,曾与多方军阀合纵连横,其中包括郭泰(暗耻3国系列游戏中的郭大贤)、袁绍、张燕、董卓、袁术等人。

老单于死后(188),于夫罗由于继位的诉求得不到汉廷回应,心生怨恨,遂与并州地区的黄巾军联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

会本国反,杀南单于,于夫罗遂将其众留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