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九十六章 部署定,欲猛攻中(3 / 5)

加入书签

左髭丈8”、“于羝根”等等。皆以外貌或声音特征得名。

注:“雷公”即大嗓门儿;“髭丈8”即唇上饶须;“羝根”即山羊胡子,指下巴饶须。

于毒之名颇怪异,应是诨名。其初平2年(191)率军十万入兖州,陷东郡,杀郡守王肱。袁绍遣部将曹操入东郡,击破毒。操遂为袁绍外藩,驻军东武阳。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武帝纪》

曹操讨平于毒,离不开袁绍的武力扶持。

曹操在初平元年(190)兵败荥阳,全军覆没。赴扬州募兵,又在龙亢县遭遇兵变。“不叛者5百余人”,惶惶如丧家之犬。

还到龙亢,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5百余人。--王沈《魏书》

初平2年(191)的曹操,不过是无兵无地的“落魄中年”,寄居袁绍麾下。同年袁绍驱逐州牧韩馥,霸占邺县,颇疑曹操戮力其中。

曹操无兵,镇压于毒(191)的兵源无疑来自袁绍。

注:于毒兵十万,曹操兵5百。若无外力援助、无异羊入虎口。从接受袁绍表奏、也可看出曹操此时的阵营和身份。

袁绍支持曹操,除了曹操是自己少年时代的“奔走之友”,也出于利益角度。

袁绍与曹操皆为豫州出身(曹氏出谯沛,袁绍出汝南),按汉末“3互法”,袁曹2人均无法担任本州牧、守、刺史。为声明自己对领地的所有权,袁绍自领冀州,而曹操则是兖州刺史的备选。

公山(刘岱)为黄巾所杀,(绍)乃以操为兖州刺史。--谢承《后汉书》注解

注:《3国志》和《后汉书》言曹操自领兖州刺史,皆为时讳,其时(192)曹氏为绍外藩,不可能自领刺史,必为袁绍任免/表奏。

与曹操性质相似者还有山阳太守袁遗(豫州汝南出身),袁绍系扬州刺史,制衡袁术;

袁绍遣袁遗领(扬)州,败散,奔沛国,为兵所杀。--《英雄记》

注:袁遗先为袁术所逐,后败死沛国。大概率为陶谦所杀。

又有会稽周喁,袁绍系豫州刺史,制衡术将孙坚。

袁绍遣会稽周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吴录》

注:袁术自领扬州牧和徐州伯,孙坚是袁术任免的豫州刺史。

类似情况(自置牧、守、刺史)在公孙瓒和袁术阵营也很常见。不多展开。

于毒败走东郡。两年后(193)再度兴起,攻陷邺城,袭袁绍老巢。

可知黑山军中,于毒无疑是抗袁派代表。

然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黑山军中,除于毒为代表的“抗袁派”,还有陶升为代表的“骑墙派”。

仔细阅读邺城叛乱始末,会惊奇地发现,袁绍被质押的家属,竟被黑山酋帅陶升送回。

(黑山)贼陶升者,故内黄小吏也,有善心,独将部众踰西城入,闭守州门,不内他贼,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扞卫。--《英雄记》

注:内黄县,与邺县同属魏郡。

注:陶升在黑山军,自号“平汉将军”。黄巾有“平汉”部,疑即陶升。

陶升因投诚之功,被袁绍表奏为“建义中郎将”。

(袁)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英雄记》

这个职位十分值得玩味。背后反映了两大势力分野。

其1是黑山军内部的势力分野;其2是关中军和关东军的势力分野。

黑山总帅是张燕(即褚飞燕)。

从黑山内部的实际状况(人众百万)看,基本各自为战,张燕不过是黑山联盟的名义首领。而张燕这个总帅,在灵帝朝曾接受汉廷招安,官职恰好是“平难中郎将”。

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张)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魏书8张燕传》

陶升被袁绍表奏的“建义中郎将”,与张燕的“平难中郎将”职级相同,且皆为杂号。无疑是袁绍对黑山内部的分化。

注:曹操后来有样学样,表奏刘璋为振威将军,璋兄刘瑁为平寇将军,导致刘瑁“狂疾暴死”。

陶升相当于袁绍拥立的“新任黑山盟主”,与张燕分庭抗礼。

注:陶升的性质与“刘虞之于刘协”类似。

同时黑山军内部还裹挟进1个奇怪的人,叫壶寿。

这个壶寿身份较特殊,是长安伪政府任命的“冀州刺史”。

袁绍之杀冀州牧壶寿,袁术之杀扬州刺史陈温,李术之杀扬州刺史严象,刘备之杀徐州刺史车胄,比比皆是。天下大乱,互相残杀,纲纪荡然,可哀也已。--《通鉴》

此时袁绍恰恰自领冀州刺史,而袁绍阵营拥立刘虞,不朝献帝。

毫无疑问,壶寿是李傕、郭汜等人在关东地区安插的“人形楔子”,与袁绍系的曹操、袁遗;袁术系的孙贲、吴景;公孙瓒系的严纲、田楷等人是1个作用,都是“申明主权”所用的棋子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