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4章 顺便再阴一把陆家(1 / 2)

加入书签

既然提到了纸,宋璟想直接上纸币,韩斌却告诉他只是打个比方。

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个演变过程的,纸币对于曾经使用过飞钱的人来说,相对容易接受。

百姓就很难直接从压手的铜钱转变到轻飘飘的纸上,所以说不是不能直接上纸币,而是接受度的问题。

还有防伪,纸张已经大批量发卖,除了有区别于传统纸张外,别无特别之处,要知道后世的钱可是无酸纸,而且纸币厚度也与一般的纸有明显区别,更别提其他繁琐的工艺,比如变色油墨。

可人怎么会被屁憋死呢?依旧用铜币就完了嘛。

“呐,别想有的没的,咱还是用铜省事点,往里掺什么,用什么模具严格保密,要和火药的保密一个等级,最好做的有特点一些,比如再次熔炼后颜色和重量有明显的变化,银币也可以这么做,金只要足赤就好,只以重量为单位。”

金银属于贵金属,铜在大唐也算,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所以新币的价值一定要低于原材料的价值,面额比例还要能兑换到真金,也就是与黄金挂钩,朝廷就需要相应的黄金储备。

提到黄金储备,宋璟有些不太对劲,因为国库里黄金也不多,皇室倒是有一些,可大部分是当赏赐用的。

“你的新币造出来是直接发的吗?想要新币可以拿金银换嘛,也可以用铜直接换,外族交易要用新币让他们拿黄金来换,或是等价物资,警告你们呀,流通的新币与黄金挂钩,所以理论上有多少黄金才能发行多少货币,一旦发多了,你知道后果的。”

宋璟边听边记录,手没耳快时会无情的让韩斌重讲一遍,尤其在听到外族到大唐交易要先用黄金买新币时,更是眼中放光,觉得操作得当还能大赚一笔。

如今大唐商业氛围日渐高涨,物价也有所提高,韩斌提议新币还是以文为单位,一文换一文方便百姓换算。

还要十文、五十文和百文,再上就到银币,对应贯。

贯是把铜钱串起来的意思,但说的多了,谁都知道一贯有多少铜钱,索性把贯当做单位,也是最大面额,创意来自银元。

交易再有几百贯几千贯时,相信也没多重,再多用黄金吧。

至于多少贯能换一两黄金,那就是宋璟他们的事的了。

宋璟看着装车的铜钱沉思着,双眼似有毫光,脸上也尽是激情,有了思路他就能整理成详细奏本。

不过,他还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可以往银和铜里掺东西的理由,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钱是交易介质的事。

理由?

对韩斌来说太简单了,就给你一个理由,顺便再阴一把陆家。

“陆家制作铜镜的技艺精湛,其中匠人手艺高超,用料更是讲究,铜中掺一定量的锡提高硬度,所用的铜也是精铜,听说和朝廷铸的铜钱材料一模一样,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直接说陆家的铜镜就是用铜钱直接熔的不就行了,还听说。”

斜了韩斌一眼,宋璟还是在纸上写了下来,看来认可这个理由。

没搭理这个口嫌体正直的老东西,韩斌又加了点料。

“听说铜镜和市面上最好的恶钱也是同一种材质,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把铜镜熔做恶钱?”

好吧,再记上,就看陆家会不会脱层皮了。

直到宋璟写完奏本已日暮西沉,就在韩府蹭了一顿,抱起韩笑又是一顿rua,然后小胖妞找到个机会赏了自己哥哥一排小牙印。

次日,铁头带着长长的车队,拉着铜钱找上苏颋,惊得礼部大小官员一阵呜呼,根本不用假手于人亲自卸车。

铁头回府后说,那些看上去瘦弱的官吏力量极大,耐力极好,只一个上午便卸完清点,比装车时还快。

拿过苏颋亲自写的回执,其他的套话不用看,收纥八十八万贯才是让韩斌不舒服的。

因为他昨晚反应过来一件事,既然出主意铸新钱,那八十八万贯就不是很想捐,留着换钱不是更好?

可亲自登门求捐,现在怎能改口?只能在宋璟的怪笑中让铁头给人送去。

由于韩斌送钱时明晃晃,引得不少人效仿,说什么也要尽一份心意。

苏颋不收还被人指着鼻子骂,要不是宋璟赶到,他能把韩斌的钱都退回去。

“韩侯送来的都是铜钱,用意在惠及迁都时的沿途百姓,所以你们想尽一份心意就都给铜钱吧,朝廷会代为使用。”

也就是说,只收铜钱,而且钱不是给陛下的,而是让朝廷代自己向沿途百姓施惠,妥妥的公益。

听到是白给沿途百姓的,做不了朝廷的人情,一些人不再吵闹而悄悄退走,可还是有少部分人换来了铜钱,被不少人嘲笑蠢货。

他们是真傻吗?

不,恰恰他们很聪明,虽然名义上不是给陛下的,但礼部可是给了回执,他们会不上报陛下吗?

先不说李隆基会不会感谢他们,只要能被礼部记录,到时家中晚辈在朝也有面子不是,所以现在还敢捐钱的人,其实都是家中有人新科高中的。

收钱时,苏颋心中有些坠坠,面对李隆基时便有些惶恐,毕竟是先斩后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